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桑炭疽病

作者:桑树 来源:Mulberry anthracnose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桑炭疽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Mulberry anthracnose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桑炭疽菌
病原学名:Colletotrichum morifolium Hara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黑盘孢目,刺盘孢属,桑炭疽菌
病原介绍:分生孢子盘小疹状,黑色,直径55~300(μm),其上丛生短线状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大小5~7×2.5~3(μm),梗上着生具黏液物质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纺锤形至镰刀形,单胞无色,大小20~40×3~5(μm)。分生孢子梗间及分生孢子盘四周,间生暗褐色针状刚毛,具1~4个隔膜,基部较粗,大小35~110×4~5(μm)。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桑树
寄主英文名:white mulberry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病害症状: 病斑初为浅褐色至褐色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斑,四周暗褐色至红褐色,中部灰黄色或浅褐色。湿度大或阴雨连绵时病斑吸水膨胀,出现腐败穿孔,天气干燥病斑中部常裂开。叶脉、叶柄、实生苗根颈部的短线条状病斑呈鲜红至赤褐色,病斑正、背两面均散生有棕褐色至黑色疹状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多个病斑融合后,造成叶片枯焦脱落。实生苗受害重。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和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到叶面上进行初侵染。孢子侵入后6~7天即出现病斑,3~5天后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一般7月开始发病,8、9月扩展渐多,直至落叶。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湖桑7号、湖桑32号、育2号易感病,湖桑199较抗病。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选用抗病品种。(2)秋季及时收集病叶烧毁或沤肥减少菌源。(3)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和桑树专用肥,提高抗病力。(4)夏伐后喷波美40~50石硫合剂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消毒。(5)发病季节喷洒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多?福?溴菌(炭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我国华东、西南植桑区时有发生,近年江苏、浙江发生也较普遍。主要在秋季为害枝条中下部叶片。病斑初为浅褐色至褐色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斑,四周暗褐色至红褐色,中部灰黄色或浅褐色。湿度大或阴雨连绵时病斑吸水膨胀,出现腐败穿孔,天气干燥病斑中部常裂开。叶脉、叶柄、实生苗根颈部的短线条状病斑呈鲜红至赤褐色,病斑正、背两面均散生有棕褐色至黑色疹状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多个病斑融合后,造成叶片枯焦脱落。实生苗受害重。 病原  Colletotrichum morifolium Hara 称桑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小疹状,黑色,直径55~300(μm),初生于表皮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其上丛生短线状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大小5~7×2.5~3(μm),梗上着生具黏液物质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纺锤形至镰刀形,单胞无色,大小20~40×3~5(μm)。分生孢子梗间及分生孢子盘四周,间生暗褐色针状刚毛,具1~4个隔膜,基部较粗,大小35~110×4~5(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和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到叶面上进行初侵染。孢子侵入后6~7天即出现病斑,3~5天后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一般7月开始发病,8、9月扩展渐多,直至落叶。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湖桑7号、湖桑32号、育2号易感病,湖桑199较抗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秋季及时收集病叶烧毁或沤肥减少菌源。(3)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和桑树专用肥,提高抗病力。(4)夏伐后喷波美40~50石硫合剂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消毒。(5)发病季节喷洒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多?福?溴菌(炭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桑萎缩型萎缩病

下一篇:桑丝叶病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