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散尾葵假蜜环菌根腐病

作者:散尾葵 来源:Chrysalidocarpus Armillariella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散尾葵假蜜环菌根腐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Chrysalidocarpus Armillariella root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假蜜环菌
病原学名:Armillariella mellea (Vahl. ex Fr.) Karst、Armillaria mellea
分类地位: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纲伞菌目,小蜜环菌属,假蜜环菌
病原介绍:菌落白色,绒毛状,菌丝无色,先端稍弯曲。侵入木质部的菌丝有横膜,根表面生长的菌丝少或无隔膜。后期,菌丝彼此缩短结成根状菌索,菌索粗1~3mm,缠裹患部表面。子实体(蘑菇)无毒可食,数个散生于茎基附近的土表。幼体菌盖近球形,边缘反卷,有薄膜把菌柄连结。成熟子实体的菌盖一般4~8cm,盖面浅黄褐色至褐色,中域稍凹陷,密生暗色细小鳞片,其边缘有放射状线条;病禧初呈白色,后出现浅黑褐色斑点;菌柄直立;圆柱状,高5~10cm,粗5~10mm,柄基浅黑色,端部近白色;菌环白色。担子大小16.0~19.5×7.0~8.6(μm),顶生四个刺突状孢子柄;担孢子无色,倒卵形,单胞,大小7.2~9.5×5.2~6.5(μm)。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散尾葵
寄主英文名:cuban royal palm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发病初期,根颈部出现黄褐色湿斑,后皮层逐渐变黑而软腐,韧皮部极易剥脱。感病株抽梢少、细弱,叶小而色淡,树势差。多雨或排水不良时,土壤湿度大,病情扩展迅速,患部向下蔓延,导致整个根系黑腐,从罹病部流出棕褐色朽腐液,木质部也由白色渐变为茶黄色、褐色至黑色,叶片纷纷变黄脱落,呈现典型的输导组织病症,最后植株萎蔫死亡。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菌索在寄主病残组织上越冬,条件适宜时茵丝从植株根颈、大根和侧根的伤口处侵入,继向邻近组织蔓延扩展。侵入根部的菌丝群穿透皮层,分解纤维素,致根皮湿腐脱落。本病菌可侵害近百种植株,在土壤中存活期长,生长迅速,全年在疏松土壤中可扩展近百厘米。除菌丝扩展外,该菌的担孢子还可从伤口侵入,经数天潜育,引起发病。一般5~8月进入发病高峰期。盆土排水不畅或湿气滞留发病重。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l)雨后及时排水,严防盆土积水和湿气滞留。(2)发病初期浇灌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均有较高防效。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发病初期,根茎部出现黄褐色湿斑,后皮层逐渐变黑而软腐,韧皮部极易剥脱。感病株抽梢少、细弱,叶小而色淡,树势差。多雨或排水不良时,土壤湿度大,病情扩展迅速,患部向下蔓延,导致整个根系黑腐,从罹病部流出棕褐色朽腐液,木质部也由白色渐变为茶黄色、褐色至黑色,叶片纷纷变黄脱落,呈现典型的输导组织病症,最后植株萎蔫死亡。初期症状不易被发现,只有在后期子实体冒出地面后,才会被人们确认。 病原 Armillariella mellea (Vahl. ex Fr.) Karst (异名: Armillaria mellea),称假蜜环菌,属担子菌门真菌。菌落白色,绒毛状,菌丝无色,先端稍弯曲。侵入木质部的菌丝有横膜,根表面生长的菌丝少或无隔膜。后期,菌丝彼此缩短结成根状菌索,菌索粗1~3mm,缠裹患部表面。子实体(蘑菇)无毒可食,数个散生于茎基附近的土表。幼体菌盖近球形,边缘反卷,有薄膜把菌柄连结。成熟子实体的菌盖一般4~8cm,盖面浅黄褐色至褐色,中域稍凹陷,密生暗色细小鳞片,其边缘有放射状线条;病禧初呈白色,后出现浅黑褐色斑点;菌柄直立;圆柱状,高5~10cm,粗5~10mm,柄基浅黑色,端部近白色;菌环白色。担子大小16.0~19.5×7.0~8.6(μm),顶生四个刺突状孢子柄;担孢子无色,倒卵形,单胞,大小7.2~9.5×5.2~6.5(μm)。将孢子悬浮液人工接种到健株根部机械伤口处,土表温度20~25℃、相对湿度90%,7~10天就可出现根腐症状。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和菌索在寄主病残组织上越冬,条件适宜时茵丝从植株根颈、大根和侧根的伤口处侵入,继向邻近组织蔓延扩展。侵入根部的菌丝群穿透皮层,分解纤维素,致根皮湿腐脱落。本病菌可侵害近百种植株,在土壤中存活期长,生长迅速,全年在疏松土壤中可扩展近百厘米。除菌丝扩展外,该菌的担孢子还可从伤口侵入,经数天潜育,引起发病。一般5~8月进入发病高峰期。盆土排水不畅或湿气滞留发病重。 防治方法 (l)雨后及时排水,严防盆土积水和湿气滞留。(2)发病初期浇灌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均有较高防效。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散尾葵煤污病

下一篇:散尾葵灰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