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桑干枯病 |
病害别名: | 桑胴枯病 |
病害英文名: |
Mulberry apoplexy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桑间座壳 |
病原学名: | Diaporthe nomurai Hara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目,间座壳属,桑间座壳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器扁球形,暗褐色,大小400~800×100~200(μm),具长颈口,通过子座开口于表面。器中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大小10~15×1~2(μm),线状或纺锤形。分生孢子器周围生黑色子囊壳,球形至扁球形,大小220~300(μm);子囊棍棒状,内生8个纺锤形子囊孢子,大小10~15.5×3.5~4.4(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桑树 |
寄主英文名: | white mulberry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枝条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3~5月桑树发芽前后,距地面40~50(cm)以下枝干上出现椭圆形至不规则形浅黄色病斑,后成赤褐色,病斑扩展环绕枝干一周后,病部以上枝条枯死。5~6月份病健组织交界处稍凹陷,橙黄色,上生鲨鱼皮状小疹,6、7月后小疹外皮破裂,露出黑点。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枝条上越夏或越冬,秋季散出孢子,从伤口或皮孔侵入。山桑系较抗病,鲁桑系易发病。积雪深、积雪时间长的桑园发病重。低干桑易发病,中干桑次之,高干桑发病轻。夏秋两季采叶过重的易发病。秋季多雨或偏施氮肥的桑园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重病区选栽山桑系抗病品种。寒冷地区应选用中、高干型,夏秋蚕期采桑不要过度,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及桑树专用肥。春季发芽时剪除病枝干集中烧却。(2)秋末冬初树干上喷洒25%五氯酚钠加20%硫酸铜100倍液或波美4O~5O石硫合剂。(3)必要时喷洒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硫(清宁、邦斑克、瑞田保、奇瑞安、菌必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也称胴枯病,是枝干部主要病害之一。3~5月桑树发芽前后,距地面40~50(cm)以下枝干上出现椭圆形至不规则形浅黄色病斑,后成赤褐色,病斑扩展环绕枝干一周后,病部以上枝条枯死。5~6月份病健组织交界处稍凹陷,橙黄色,上生鲨鱼皮状小疹,6、7月后小疹外皮破裂,露出黑点。东北、河北、山东、福建、台湾、新疆均有发生。
病原 Diaporthe nomurai Hara 称桑间座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斑上小疹即病菌子座,内具子囊壳和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扁球形,暗褐色,大小400~800×100~200(μm),具长颈口,通过子座开口于表面。器中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大小10~15×1~2(μm),线状或纺锤形。分生孢子器周围生黑色子囊壳,球形至扁球形,大小220~300(μm);子囊棍棒状,内生8个纺锤形子囊孢子,大小10~15.5×3.5~4.4(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枝条上越夏或越冬,秋季散出孢子,从伤口或皮孔侵入。山桑系较抗病,鲁桑系易发病。积雪深、积雪时间长的桑园发病重。低干桑易发病,中干桑次之,高干桑发病轻。夏秋两季采叶过重的易发病。秋季多雨或偏施氮肥的桑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重病区选栽山桑系抗病品种。寒冷地区应选用中、高干型,夏秋蚕期采桑不要过度,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及桑树专用肥。春季发芽时剪除病枝干集中烧却。(2)秋末冬初树干上喷洒25%五氯酚钠加20%硫酸铜100倍液或波美4O~5O石硫合剂。(3)必要时喷洒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硫(清宁、邦斑克、瑞田保、奇瑞安、菌必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