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桑赤锈病

作者:桑树 来源:Mulberry red rust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桑赤锈病
病害别名: 桑赤粉病 、 桑金叶病 、 桑金桑病
病害英文名: Mulberry red rus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桑锈孢锈菌
病原学名:Aecidium mori (Barclay)
分类地位:真菌界担子菌门冬孢纲锈菌目,锈孢锈菌属,桑锈孢锈菌
病原介绍:菌丝直径4~6(μm),具隔膜。吸胞长7~15(μm),多呈圆筒形。锈子器直径150μm,器内面底部生无色圆形的锈子梗,顶生连锁状锈孢子。锈孢子圆形,初无色,渐呈橙黄色,成熟的锈孢子生厚膜,表面附微小突起,锈孢子大小13~18×11~15(μm)。
病原图: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桑树
寄主英文名:white mulberry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嫩芽、幼叶、新梢、花椹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病害症状: 嫩芽染病病部畸形或弯曲,桑芽不能萌发。新梢上的芽、茎叶、花椹染病局部肥厚或弯曲畸变,出现橙黄色斑。叶片染病在叶片正背面散生圆形有光泽小点,逐渐隆起成青泡状,颜色变黄,后呈橙黄色,表皮破裂,散发出橙黄色粉末状的锈孢子,布满全叶。故有"金桑"之称。新梢、叶柄、叶脉染病沿维管束方向呈纵条状扩展,出现弯曲畸形,表面也都生有橙黄色锈子器,新梢上病斑逐渐变黑凹陷。桑花染病呈不规则膨大。桑椹染病失去原来光泽,变黄后期也布有橙黄色粉末。
发病规律: 北方以菌丝束在桑枝或冬芽组织内越冬。南方可以锈子器和锈孢子越冬。长江流域锈孢子抗寒力不强则不能越冬。枝条上的病斑多为非致病性坏死斑,只有与枝条特别接近的叶痕、芽鳞上的病斑才能致病。病斑上的菌丝侵入桑芽,翌春随桑芽萌发,引致桑芽染病。桑芽的初侵染一般在4月,初侵染产生的锈孢子飞散到新梢和桑叶及花搭上进行多次再侵染。锈孢子形成温限5~25℃,最适温度13~18℃,相对湿度高于90%。若湿度低于88%锈孢子难于形成。气温高于30℃,湿度低于80%时,病害扩展缓慢或停滞。长江流域4~6月发病严重,黄河流域发病期在4~9月,我国南方温暖地区在5~6月和9~10月进入发病高峰期。该病发生程度与品种及农业措施有关,山东的鲁桑、实生桑、广东的伦教40号发病重,湖桑发病则轻。新老桑树混栽、春伐夏伐兼行、收获叶不伐条、留枝留芽或出扦法收获以及留大树尾收获的,都造成桑树生育期间树上留有绿叶,利于病菌存留和侵染,易发病。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选用黄鲁桑、湖桑等抗(耐)病品种。(2)剥除初侵染病芽,控制再侵染。一般在4月份分3次巡查,及时剥除病芽,早春要在"泡泡纱"状将变黄色前突击去掉病芽及病梢、病叶,清除初侵染源,可收显著效果。(3)加强桑园管理。彻底夏伐,消除病菌在绿色组织里过渡存续的机会,可减少侵染和发病;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4)在发病初期病叶上"泡泡纱"状病斑未转黄色前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0%双苯三唑醇(百科)乳油1500倍液、12.5%三唑醇(羟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重点喷洒桑芽,隔20天1次,防治2~3次。春季防效可达90%左右。此外也可用40%拌种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70%代森锰锌500倍液向嫩叶新梢上喷布可控制为害。喷洒40%多?硫胶悬剂(灭病威)600倍液,锈孢子变焦死亡。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又称赤粉病、金桑、金叶等。分布在全国各植桑区。主要为害桑树嫩芽、幼叶、新梢、花椹等。嫩芽染病病部畸形或弯曲,桑芽不能萌发。新梢上的芽、茎叶、花椹染病局部肥厚或弯曲畸变,出现橙黄色斑。叶片染病在叶片正背面散生圆形有光泽小点,逐渐隆起成青泡状,颜色变黄,后呈橙黄色,表皮破裂,散发出橙黄色粉末状的锈孢子,布满全叶。故有"金桑"之称。新梢、叶柄、叶脉染病沿维管束方向呈纵条状扩展,出现弯曲畸形,表面也都生有橙黄色锈子器,新梢上病斑逐渐变黑凹陷。桑花染病呈不规则膨大。桑椹染病失去原来光泽,变黄后期也布有橙黄色粉末。 病原  Aecidium mori (Barclay)称桑锈孢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锈孢菌菌丝生在表皮下细胞间,菌丝直径4~6(μm),具隔膜,菌丝生出吸胞,钻入桑树细胞里吸取养分。吸胞长7~15(μm),多呈圆筒形。锈子器直径150μm,器内面底部生无色圆形的锈子梗,顶生连锁状锈孢子。锈孢子圆形,初无色,渐呈橙黄色,成熟的锈孢子生厚膜,表面附微小突起,锈孢子大小13~18×11~15(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北方以菌丝束在桑枝或冬芽组织内越冬。南方可以锈子器和锈孢子越冬。长江流域锈孢子抗寒力不强则不能越冬。枝条上的病斑多为非致病性坏死斑,只有与枝条特别接近的叶痕、芽鳞上的病斑才能致病。病斑上的菌丝侵入桑芽,翌春随桑芽萌发,引致桑芽染病。桑芽的初侵染一般在4月,初侵染产生的锈孢子飞散到新梢和桑叶及花搭上进行多次再侵染。锈孢子形成温限5~25℃,最适温度13~18℃,相对湿度高于90%。若湿度低于88%锈孢子难于形成。气温高于30℃,湿度低于80%时,病害扩展缓慢或停滞。长江流域4~6月发病严重,黄河流域发病期在4~9月,我国南方温暖地区在5~6月和9~10月进入发病高峰期。 该病发生程度与品种及农业措施有关,山东的鲁桑、实生桑、广东的伦教40号发病重,湖桑发病则轻。新老桑树混栽、春伐夏伐兼行、收获叶不伐条、留枝留芽或出扦法收获以及留大树尾收获的,都造成桑树生育期间树上留有绿叶,利于病菌存留和侵染,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黄鲁桑、湖桑等抗(耐)病品种。(2)剥除初侵染病芽,控制再侵染。一般在4月份分3次巡查,及时剥除病芽,早春要在"泡泡纱"状将变黄色前突击去掉病芽及病梢、病叶,清除初侵染源,可收显著效果。(3)加强桑园管理。彻底夏伐,消除病菌在绿色组织里过渡存续的机会,可减少侵染和发病;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4)在发病初期病叶上"泡泡纱"状病斑未转黄色前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0%双苯三唑醇(百科)乳油1500倍液、12.5%三唑醇(羟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重点喷洒桑芽,隔20天1次,防治2~3次。春季防效可达90%左右。此外也可用40%拌种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70%代森锰锌500倍液向嫩叶新梢上喷布可控制为害。喷洒40%多?硫胶悬剂(灭病威)600倍液,锈孢子变焦死亡。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桑干枯病

下一篇:桑白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