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榕树根结线虫病

作者:榕树 来源:Fig root knot nematode disease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榕树根结线虫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Fig root knot nematode disease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爪哇根结线虫
病原学名:Meloidogyne javanica Treub.
分类地位:线虫门侧尾腺口纲垫刃目异皮总科,根结线虫属,根结线虫属,爪哇根结线虫
病原介绍:雌虫洋梨形 , 平均长 1mm 、宽 0.5~0.75mm,内藏数百粒卵 , 在寄主体内营寄生生活 ; 雄虫细长 , 圆筒形 , 长 1~1.5mm 、宽 0.03~0.04mm,主要在土壤中活动和生活 ; 卵椭圆形或肾脏形 , 大小 0.08 × 0.03mm, 在母体或卵囊中发育 , 孵化后 , 离开寄主易落入土中 ; 幼虫不分雌雄 , 侵入寄主后才开始分化出雌雄。爪哇根结线虫有特殊的会阴花纹 , 其花纹于侧线处有明显切迹 , 把背和腹之间的线纹隔断 , 此线沿雌虫体从会阴处延至颈部 , 是与南方根结线虫区分的重要特征。
病原中文名:南方根结线虫
病原学名:Melo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
分类地位:线虫门侧尾腺口纲垫刃目异皮总科,根结线虫属,南方根结线虫
病原介绍:成虫雌雄异形 , 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雄成虫线状 , 尾端钝圆 , 无色透明 , 大小 1.0~1.5 × 0.03~0.04mm 雌成虫梨形 , 每头可产卵 300~800 粒 , 多埋藏于寄主组织内 , 大小 0.44~1.59 × 0.26~0.81mm, 乳白色。排泄孔近于吻针基球处 , 有卵巢 2 个 , 盘卷于虫体内 , 脏门和阴门位于虫体未端 , 会阴花纹背弓稍高 , 顶或圆或平 , 侧区花纹由波浪形到锯齿形 , 侧区不清楚 , 侧线上的纹常分叉。
病原中文名:北方根结线虫
病原学名:Meloidogyne hapla Chitwood
分类地位:线虫门侧尾腺口纲垫刃目异皮总科,根结线虫属,北方根结线虫
病原介绍:雌虫梨形或袋形 , 排泄孔位于口针基球后 , 会阴花纹圆至卵圆形 , 背弓低平 , 侧线不明显 , 近尾尖处常有刻点 , 近侧线处无不规则横纹。雄虫蠕虫形 , 头区隆起 , 与体躯界限明显 , 侧区具 4 条侧线。头感器长裂缝状。幼虫体长 347~390(μm), 头端平或略呈圆形 , 头感器明显。排泄孔位于肠前端 , 直肠不膨大 , 尾部向后渐变细。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榕树
寄主英文名: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病害症状: 榕树根系受到根结线虫侵染后,致根部组织过度生长,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状物,小的似豆粒,大的如鸡蛋,外表呈不规则球状。根瘤初形成时呈黄白色,表面光滑,较坚实,剖开根瘤,肉眼可见半透明的乳白色粒状物,即雌线虫,后根瘤变为褐色至黑色而腐烂。该病造成植株地上部出现似缺肥或缺水症状,病株生长迟缓、变矮、枝条少且纤细,叶小而薄,顶叶难伸开,严重的叶色变黄,叶缘卷榴或干枯脱落,枝条干枯死亡。
发病规律: 花生根结线虫、北方根结线虫年生3~4代,南茹根结线虫年生7代。根结线虫以成虫、幼虫及卵在病根残体或病土中越冬,翌春地温稳定在11.3℃时卵开始孵化,幼虫长至2龄即开始侵入桑根,逐渐形成根瘤。桑园一旦遭到根结线虫侵染,各种线虫往往世代重叠。适宜其活动温度范围为11.3~34℃,侵染适温20~25℃,适宜土壤湿度70%左右。雨水充足的温暖季节适其传播。生产上山坡地、丘陵地、砂质土发生较重。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线虫
防治办法: (1)培育无病苗术,实行轮作。(2)处理苗木感染南方根结线虫的桑苗,栽植前把生育期二个月以上的苗木用48~52℃温水浸根20~30分钟,可有效杀死瘤内线虫。(3)土壤消毒每l000㎡用225kg石灰均匀撒在沟中播后耕翻,也可用氨水150~200kg,开沟后覆土压实,隔10天后播种。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榕树  学名 Ficus microcarpa L.f.别名细叶榕、成树、榕树须。属桑科常绿大乔木。以叶和气生根入药。具清热、解表、化湿、发汗、透疹之功效。分布在浙江、福建、台湾、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省,北方也有室内栽培。症状  榕树根系受到根结线虫侵染后,致根部组织过度生长,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状物,小的似豆粒,大的如鸡蛋,外表呈不规则球状。根瘤初形成时呈黄白色,表面光滑,较坚实,剖开根瘤,肉眼可见半透明的乳白色粒状物,即雌线虫,后根瘤变为褐色至黑色而腐烂。该病造成植株地上部出现似缺肥或缺水症状,病株生长迟缓、变矮、枝条少且纤细,叶小而薄,顶叶难伸开,严重的叶色变黄,叶缘卷榴或干枯脱落,枝条干枯死亡。 病原  Meloidogyne arenaria (Neal.) Chitwood.称花生根结线虫、M.hapla Chitwood称北方根结线虫、M.incognia (Kofoid and White) Chitwood 称南方根结线虫、M.mali Ito.称苹果根结线虫、M.javanica (Treub) Chitwood 称爪哇根结线虫。我国江苏、浙江或以北植桑区主要是花生根结线虫,广东蚕区主要是南方根结线虫。线虫侵入桑树后,不断吸收根系营养物质,吸收同时,线虫分泌唾液,内含一种能刺激根部细胞变形增大的分泌物,产生巨型细胞,使根组织过度生长,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状物,即根瘤。花生根结线虫形态参见本书花生根结线虫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花生根结线虫、北方根结线虫年生3~4代,南茹根结线虫年生7代。根结线虫以成虫、幼虫及卵在病根残体或病土中越冬,翌春地温稳定在11.3℃时卵开始孵化,幼虫长至2龄即开始侵入桑根,逐渐形成根瘤。桑园一旦遭到根结线虫侵染,各种线虫往往世代重叠。适宜其活动温度范围为11.3~34℃,侵染适温20~25℃,适宜土壤湿度70%左右。雨水充足的温暖季节适其传播。生产上山坡地、丘陵地、砂质土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培育无病苗术,实行轮作。(2)处理苗木感染南方根结线虫的桑苗,栽植前把生育期二个月以上的苗木用48~52℃温水浸根20~30分钟,可有效杀死瘤内线虫。(3)土壤消毒每l000㎡用225kg石灰均匀撒在沟中播后耕翻,也可用氨水150~200kg,开沟后覆土压实,隔10天后播种。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肉豆蔻穿孔病

下一篇:桑褐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