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肉豆蔻穿孔病

作者:肉豆蔻 来源:不详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肉豆蔻穿孔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病原信息:没有这个病原信息!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肉豆蔻
寄主英文名: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症状图: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病斑不规则形,红褐色,中央生许多小黑点(病原菌的子囊壳),最后病斑脱落成孔。
发病规律: 该病6~12月发生,较普遍,有时为害较重。气温高于20℃,相对湿度80%以上,降雨次数多或降雨量大,病害传播较快。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加强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2)发病初期喷洒78%波?锰锌.(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肉豆蔻  学名 Myristica fragrans Houtt.别名"玉果"。为肉豆蔻科常绿乔木,以种仁入药,其假种皮也可药用。具暖胃肠、涩肠之功效。热带广泛栽培。我国海南岛80年代后期种植成功。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病斑不规则形,红褐色,中央生许多小黑点(病原菌的子囊壳),最后病斑脱落成孔。 病原  Physalospora sporadina (Lév.)Sacc.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叶面生,球形或近球形,散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具短颈,直径180~250(μm),壳壁暗褐色;子囊圆筒形,单层壁,稍弯,内含8个子囊孢子,79~84×12(μm);子囊间有无色、分隔、不分枝的侧丝;子囊孢子单列,无色单胞,后变为淡黄色,椭圆形,大小13~16×7.2~7.7(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6~12月发生,较普遍,有时为害较重。气温高于20℃,相对湿度80%以上,降雨次数多或降雨量大,病害传播较快。 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2)发病初期喷洒78%波?锰锌.(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肉桂斑点病

下一篇:榕树根结线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