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乳茄褐腐病

作者:乳茄 来源:Nipple tomato brown rot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乳茄褐腐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Nipple tomato brown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致病疫霉
病原学名: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
分类地位: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致病疫霉
病原介绍:菌丝分枝 , 无色无隔 , 较细 , 多核。孢囊梗无色 , 单根或多根成束 , 由气孔伸出 ; 孢囊梗较菌丝稍细 , 分枝上有结节状膨大处 , 大小 624~1136 × 6.27~7.46μm 。孢子囊顶生或侧生 , 卵形或近圆形 , 无色 , 顶端有乳突 , 基部具短柄 , 孢子囊中游动孢子少于 12 个 , 孢子囊大小 22.5~40×17.5~22.5μm。卵孢子不多见。菌丝发育适温 24 ℃ , 最高 30 ℃ , 最低 10~13 ℃。孢子囊形成温限 3~36 ℃ , 相对湿度高于 91%, 或 18~22 ℃ , 相对湿度 100% 最适。孢子萌发,10 ℃条件下需 3 小时,15 ℃ 2 小时。 20~25 ℃ 1.5 小时芽管才能侵入。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乳茄
寄主英文名: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果实
症状图:
病害症状: 作1年生栽培的乳茄褐腐病多从果实蒂部染病, 呈水渍状灰绿色, 后迅速变褐软腐, 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 果实干缩不脱落。其他部位染病, 常生水渍状褐斑 , 或引起基腐、茎腐或叶枯。
发病规律: 该菌属严格寄生菌, 主要寄生在茄科植物上。病菌可在马铃薯块茎上越冬, 翌春产生孢子囊经风雨传到乳茄上, 成为初侵染源, 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后借风雨传播蔓延, 进行再侵染。气温28~30℃高温条件利于发病, 尤其是在高湿或连续阴雨或高温高湿封闭条件下,该病扩展迅速。长江流域5~6月梅雨和8~9月秋雨、北方7~8月雨季均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氮肥过多发病重。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精心养护, 防止湿度过大, 必要时通风。 (2) 发病初期喷洒 64% 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kg 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作1年生栽培的乳茄褐腐病多从果实蒂部染病, 呈水渍状灰绿色, 后迅速变褐软腐, 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 果实干缩不脱落。其他部位染病, 常生水渍状褐斑 , 或引起基腐、茎腐或叶枯。 病原 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agne)de Bary称致病疫霉, 属卵菌。菌丝体无色, 无隔膜, 直径 4~10 μm, 孢囊梗无色, 宽10μm, 长1mm, 常有分枝或3~5根成丛, 由寄主气孔、病果伤口或皮孔长出, 孢囊梗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 孢子囊顶生, 被后长出的孢囊梗推向侧位, 卵形至倒洋梨形或椭圆形, 有乳状突起, 大小20~45×16~23(μm), 萌发时生1~16 个游动孢子或产生芽管。游动孢子肾脏形。在土壤中主要是薄壁圆孢子和厚垣孢子, 孢子囊居少数。薄壁圆孢子无色, 直径18~24 μm, 由孢子囊浓缩和孢壁变圆形成。厚垣孢子圆形, 壁厚。在田间病叶上可找到卵孢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属严格寄生菌, 主要寄生在茄科植物上。病菌可在马铃薯块茎上越冬, 翌春产生孢子囊经风雨传到乳茄上, 成为初侵染源, 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后借风雨传播蔓延, 进行再侵染。气温28~30℃高温条件利于发病, 尤其是在高湿或连续阴雨或高温高湿封闭条件下,该病扩展迅速。长江流域5~6月梅雨和8~9月秋雨、北方7~8月雨季均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氮肥过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精心养护, 防止湿度过大, 必要时通风。 (2) 发病初期喷洒 64% 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7kg 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软叶刺葵炭疽病

下一篇:肉桂枝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