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球根鸢尾锈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鸢尾柄锈菌 |
病原学名: | Puccinia iridis (DC.) Wallr.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担子菌门冬孢纲锈菌目,柄锈菌属,鸢尾柄锈 |
病原介绍: | 夏孢子球形,黄褐色,有刺,大小25~32×20~26(μm)。冬孢子椭圆形或棍棒形,黄褐色,大小34~61×13~23(μm),双胞,柄褐色,不脱落。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初生黄色小斑点,后形成近圆形至椭圆形黄褐色疱状斑,不规则散生,即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色夏孢子。秋未冬初病部生出黑褐色的小颗粒即冬孢子堆,孢子堆上产生冬孢子,致叶片提早枯黄,植株早衰死亡。 |
发病规律: |
菌在病叶上越冬,转主寄主为颉草(Garden heliotrope)和刺荨麻(Stinging nettle)。春季发生,进入夏季病情加重,盛夏扩展缓慢。病菌侵入适温为15~20℃,发病适温为17~22℃。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选用矮化紫鸢尾、刚毛鸢尾等抗锈病的品种。 (2)合理施肥。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不可偏施氮肥。(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分株,做到合理密植,及时除草,尤其要注意铲除田间地边的败酱草。(4)开花结束后,及时剪除病叶、枯茎集中烧毁。(5)发病初期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效明显提高。上述杀菌剂不能奏效时,改用40%福星(新星)乳油7000倍液,隔15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鳞茎鸢尾和根茎鸢尾的叶片,初生黄色小斑点,后形成近圆形至椭圆形黄褐色疱状斑,不规则散生,即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色夏孢子。秋未冬初病部生出黑褐色的小颗粒即冬孢子堆,孢子堆上产生冬孢子,致叶片提早枯黄,植株早衰死亡。
病原 Puccinia iridis (DC.) Wallr.称鸢尾柄锈菌,属担子菌门真菌。夏孢子堆生在叶两面,红褐色,夏孢子球形至椭圆形,黄褐色,具小刺,大小25~30×20~26(μm)。冬孢子堆生在叶背,黑褐色。冬孢子椭圆形至棍棒形,浅褐色至黄褐色,双细胞,光滑,大小30~50×15~22(μm)。该菌系转主寄生锈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叶上越冬,转主寄主为颉草(Garden heliotrope)和刺荨麻(Stinging nettle)。春季发生,进入夏季病情加重,盛夏扩展缓慢。病菌侵入适温为15~20℃,发病适温为17~22℃。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
防治方法 (1)选用矮化紫鸢尾、刚毛鸢尾等抗锈病的品种。 (2)合理施肥。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不可偏施氮肥。(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分株,做到合理密植,及时除草,尤其要注意铲除田间地边的败酱草。(4)开花结束后,及时剪除病叶、枯茎集中烧毁。(5)发病初期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效明显提高。上述杀菌剂不能奏效时,改用40%福星(新星)乳油7000倍液,隔15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