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秋海棠根结线虫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Begonia root knot nematode disease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爪哇根结线虫 |
病原学名: | Meloidogyne javanica Treub. |
分类地位: | 线虫门侧尾腺口纲垫刃目异皮总科,根结线虫属,根结线虫属,爪哇根结线虫 |
病原介绍: | 雌虫洋梨形 , 平均长 1mm 、宽 0.5~0.75mm,内藏数百粒卵 , 在寄主体内营寄生生活 ; 雄虫细长 , 圆筒形 , 长 1~1.5mm 、宽 0.03~0.04mm,主要在土壤中活动和生活 ; 卵椭圆形或肾脏形 , 大小 0.08 × 0.03mm, 在母体或卵囊中发育 , 孵化后 , 离开寄主易落入土中 ; 幼虫不分雌雄 , 侵入寄主后才开始分化出雌雄。爪哇根结线虫有特殊的会阴花纹 , 其花纹于侧线处有明显切迹 , 把背和腹之间的线纹隔断 , 此线沿雌虫体从会阴处延至颈部 , 是与南方根结线虫区分的重要特征。 |
病原中文名: | 南方根结线虫 |
病原学名: | Melo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 |
分类地位: | 线虫门侧尾腺口纲垫刃目异皮总科,根结线虫属,南方根结线虫 |
病原介绍: | 成虫雌雄异形 , 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雄成虫线状 , 尾端钝圆 , 无色透明 , 大小 1.0~1.5 × 0.03~0.04mm 雌成虫梨形 , 每头可产卵 300~800 粒 , 多埋藏于寄主组织内 , 大小 0.44~1.59 × 0.26~0.81mm, 乳白色。排泄孔近于吻针基球处 , 有卵巢 2 个 , 盘卷于虫体内 , 脏门和阴门位于虫体未端 , 会阴花纹背弓稍高 , 顶或圆或平 , 侧区花纹由波浪形到锯齿形 , 侧区不清楚 , 侧线上的纹常分叉。 |
病原中文名: | 北方根结线虫 |
病原学名: | Meloidogyne hapla Chitwood |
分类地位: | 线虫门侧尾腺口纲垫刃目异皮总科,根结线虫属,北方根结线虫 |
病原介绍: | 雌虫梨形或袋形 , 排泄孔位于口针基球后 , 会阴花纹圆至卵圆形 , 背弓低平 , 侧线不明显 , 近尾尖处常有刻点 , 近侧线处无不规则横纹。雄虫蠕虫形 , 头区隆起 , 与体躯界限明显 , 侧区具 4 条侧线。头感器长裂缝状。幼虫体长 347~390(μm), 头端平或略呈圆形 , 头感器明显。排泄孔位于肠前端 , 直肠不膨大 , 尾部向后渐变细。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秋海棠 |
寄主英文名: | begonia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根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在秋海棠的支根和须根上单生或串生许多小瘤 , 大小1~3mm, 初乳白色后变为浅黄褐色, 剖开病瘤, 可见许多白色透明小粒, 即线虫雌成虫。受害植株生长缓慢、矮小萎黄。球根海棠根部根结较大, 一般直径5~10mm。 |
发病规律: |
以卵囊、幼虫及成虫在病根残体、土壤和未腐熟的粪肥内越冬, 翌年卵孵化成2龄幼虫进行为害。线虫随园艺操作及灌水、苗木移栽传播, 在适温27~32 ℃条件下,20 天完成一代, 低于8 ℃或高于32 ℃ , 雌虫不能成熟。高湿对线虫生育不利。强烈光照、干旱或酷寒可杀死幼虫及卵。连作田、砂壤土利于线虫繁殖为害。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线虫 |
防治办法: |
(1) 加强检查 , 防止带根结线虫的苗术传入和传出。 (2) 避免连作。 (3)选用无病土扦插和栽植, 在高温季节曝晒土壤, 杀死其中病原线虫。 (4) 药剂防治移栽时穴施 或环施15% 铁灭克颗粒剂1~2g/㎡ 或10%克线丹颗粒剂 2.5g/㎡ 、灭线威乳剂3g/㎡; 也可用熏蒸方法, 选用D -D混剂每盆施5~10mL或80%二氯异丙醚乳剂, 每盆10~15mL, 施后覆土熏蒸1~2周, 然后栽植 , 土壤湿度大时效果更好。秋海棠对杀菌剂敏感 , 新品种需先试验后再大面积使用。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在秋海棠的支根和须根上单生或串生许多小瘤 , 大小1~3mm, 初乳白色后变为浅黄褐色, 剖开病瘤, 可见许多白色透明小粒, 即线虫雌成虫。受害植株生长缓慢、矮小萎黄。球根海棠根部根结较大, 一般直径5~10mm。
病原 主要有 Meloidogyne incognita (kofoid et White) Chitwood 称南方根结线虫和 M.javnica (Treub) Chitwood 称爪哇根结线虫、M.hapla Chitwood 称北方根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北方根结线虫雌虫梨形或袋形,会阴花纹圆形至扁卵形,背弓低平,侧线不明显,尾端区常有刻点,排泄孔位于距头端1.5口针长处.雄虫线状,头冠高而窄,头区与体躯有明显界线,侧区有4条侧线,头感器长裂缝状,背食道腺开口到口针基球底部长4~6μm.2龄幼虫线形。在我国优势种为南方根结线虫。根结内的乳白透明小粒即雌成虫, 洋梨形, 大小400~1300× 270~750(μm)。 头部有一中空口针。卵排出体外, 外包棕黄色卵囊, 椭圆形。幼虫为线形, 经二次蜕皮后侵入根系。 雄虫寄主于根系中, 发育为成虫后离开, 雌虫经3次蜕皮为腊肠状, 4次脱皮为洋梨形。线虫在吸收养分同时分泌毒素刺激根系细胞膨大, 最后形成根结。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卵囊、幼虫及成虫在病根残体、土壤和未腐熟的粪肥内越冬, 翌年卵孵化成2龄幼虫进行为害。线虫随园艺操作及灌水、苗木移栽传播, 在适温27~32 ℃条件下,20 天完成一代, 低于8 ℃或高于32 ℃ , 雌虫不能成熟。高湿对线虫生育不利。强烈光照、干旱或酷寒可杀死幼虫及卵。连作田、砂壤土利于线虫繁殖为害。
防治方法 (1) 加强检查 , 防止带根结线虫的苗术传入和传出。 (2) 避免连作。 (3)选用无病土扦插和栽植, 在高温季节曝晒土壤, 杀死其中病原线虫。 (4) 药剂防治移栽时穴施 或环施15% 铁灭克颗粒剂1~2g/㎡ 或10%克线丹颗粒剂 2.5g/㎡ 、灭线威乳剂3g/㎡; 也可用熏蒸方法, 选用D -D混剂每盆施5~10mL或80%二氯异丙醚乳剂, 每盆10~15mL, 施后覆土熏蒸1~2周, 然后栽植 , 土壤湿度大时效果更好。秋海棠对杀菌剂敏感 , 新品种需先试验后再大面积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