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秋海棠褐斑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Begonia brown leaf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链格孢 |
病原学名: | Alternaria alternate(Fries)Feissl、A.tenuis Nees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链格孢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梗簇生 , 暗褐色 , 较短粗 , 或呈不规则棍棒形 ,2~9 个隔膜 , 大小 27.5~110 × 2.75~4.5μm , 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棒状或圆筒状 , 淡黄色 , 大小 9.5~40×5~11.25μm , 具纵隔 1~6 个 , 多数 3~4 个 ; 横隔 1~5 个 , 多为 3 个。具短喙 , 仅为孢身长的一半 , 喙多无隔 , 少数 1~2 个隔 , 无色。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秋海棠 |
寄主英文名: | begonia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主要为害叶片。 叶上或叶缘处生褐色病斑 , 病斑融合后形成不规则形大片枯斑。有时叶背生出褐色霉层,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丛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溅射传播, 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在南方本菌在寄主上辗转传播, 不存在越冬问题。通常温暖多湿的天气或密植郁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该病发生与扩展。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棚室或露地栽培注意改善通风条件以降低湿度。 (2) 彻底收集病残物烧毁以减少菌源。 (3) 发病初期及早喷药控制, 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 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 隔10天左右1次, 防治2~3 次。秋海棠花对多种杀菌剂敏感, 中午强光下或湿度大的条件下勿喷药。 (4) 秋海棠适宜 pH6, 养护时把营养液或土壤的酸碱度调至pH6, 以利其对营养无素的吸收和利用。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 叶上或叶缘处生褐色病斑 , 病斑融合后形成不规则形大片枯斑。有时叶背生出褐色霉层,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 称链格孢, 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2~6根丛生, 浅褐色, 直立, 分隔不分枝 , 基部膨大 , 梗较短 , 大小20.4~38.3 × 5.6~6.4( μm)。 分生孢子手榴弹状, 有喙, 纵横隔膜较多, 分隔处略缢缩, 浅褐色, 喙色浅 , 大小25.5~68.9 × 12.8~23(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丛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溅射传播, 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在南方本菌在寄主上辗转传播, 不存在越冬问题。通常温暖多湿的天气或密植郁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该病发生与扩展。
防治方法 (1) 棚室或露地栽培注意改善通风条件以降低湿度。 (2) 彻底收集病残物烧毁以减少菌源。 (3) 发病初期及早喷药控制, 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 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 隔10天左右1次, 防治2~3 次。秋海棠花对多种杀菌剂敏感, 中午强光下或湿度大的条件下勿喷药。 (4) 秋海棠适宜 pH6, 养护时把营养液或土壤的酸碱度调至pH6, 以利其对营养无素的吸收和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