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中文名: |
枣黏虫 |
害虫别名: | 枣实虫 、 枣菜蛾 、 枣镰翅小卷蛾 |
害虫学名: |
Ancylis sativa Liu |
害虫英文名: |
Zizyphus leafroller |
分类地位: |
昆虫纲鳞翅目,卷蛾科,枣黏虫 |
为害作物: |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
形态图: |
|
形态描述: |
成虫体长6~7(mm),黄褐色或灰褐色,触角丝状,复眼暗绿色,前翅前缘具10多条黑白相间的钩状斜纹,翅面中央具两条黑褐色纵纹从翅基向外缘伸展,前翅顶角突出且向下弯曲。卵扁长圆形,长0.6mm,初白色,后红至橘红色。幼虫体长13~15(mm),头部淡褐色,具黑褐色花纹,前胸盾和臀板褐色。胴部黄绿或淡绿色,腹足趾钩双序环,臀栉3~6齿。蛹长7mm左右,初绿色,后深褐色,腹部各节背面有两排横列刺突,臀棘8根,末端弯曲。茧白色。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为害症状: |
为害作物名: | 枣、酸枣 |
为害状描述: | 幼虫吐丝把叶、枣头、花、果等黏缀在一起为害。 |
|
发生为害规律: |
河南、江苏年生4代,山东、河北、山西3代,以蛹在枝干、皮缝中越冬,干周土中有少量越冬蛹。三代区翌年3月中旬~5月上旬羽化,造成以后世代重叠。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可交配产卵,交配后1~2天产卵最多。产卵在光滑枝上,卵散产或4~5粒在一起。雌产卵量40~90粒,最多167粒,平均79粒。4月下旬开始孵化,咬食嫩芽,展叶后吐丝缠叶于内食害,5月上旬第一代幼虫进入盛期,5月下旬化蛹。6月上旬始见成虫及第二代卵。二、三代卵主要产在叶面主脉两侧,叶背或枝条上极少,6月中旬枣树开花时正值二代幼虫始发期,幼虫为害叶、花蕾、花和幼果,第2代成虫7月中旬至8月下旬发生,7月下旬~10月上中旬为第3代幼虫发生期,为害叶和果实,9月上旬开始陆续老熟,爬到树体各种缝隙中结茧化蛹越冬。非越冬代均于卷叶内结茧化蛹,蛹期9天左右。天敌有赤眼蜂和几种姬蜂。 |
预测预报: |
|
为害分类: |
花器芽叶害虫 |
防治办法: |
(1)保护和利用天敌。①在第二代成虫产卵期,于卵初期、初盛期和盛期各放一次松毛虫赤眼蜂,每株枣树释放3000~5000头,枣黏虫卵被寄生率达85.5%。②因地制宜,合理间作,在枣树行间种植小麦、红薯、大豆、土豆、绿豆、苜蓿等,为多种天敌提供隐蔽场所。(2)秋末枝干上束草诱幼虫化蛹;休眠期刮除老树皮,连同束草集中烧毁。(3)各代幼虫孵化盛期,特别是第1代幼虫孵化期喷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2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50%辛敌乳油1500~2000倍液、5%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3000~40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2000~2500倍液以及其他多种菊酯类杀虫剂,均可收较好效果。一般第一次施药在枣发芽初期,第二次在芽伸长3~5(cm)时为宜。 |
为害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