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
成虫体长8~10(mm),翅展19~25(mm)。灰褐色,头、胸有黑点。前翅灰褐色,基线仅前段可见双黑纹;内横线双线黑色,波浪形外斜;剑纹为一黑条:环纹粉黄色,黑边;肾纹粉黄色,中央褐色,黑边;中横线黑色,波浪形;外横线双线黑色,锯齿形,前、后端的线间白色;亚缘线白色,锯齿形,两侧有黑点,外侧在M1处有一个较大的黑点:缘线为一列黑点,各点内侧均衬白色。后翅白色,翅脉及缘线黑褐色。卵圆球状,白色,成块产于叶面或叶背,8~100粒不等,排为1~3层,外面覆有雌蛾脱落的白色绒毛,因此不能直接看到卵粒。末龄幼虫体长约22mm,体色变化很大,由绿色、暗绿色、黄褐色、褐色至黑褐色,背线有或无,颜色亦各异。较明显的特征为:腹部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带粉红色,此带直达腹部末端,不弯到臀足上,是别于甘蓝夜蛾的重要特征,各节气门后上方具一明显白点。蛹长1Omm,黄褐色,中胸气门外突。 |
发生为害规律: |
河南、陕西芝麻产区年生4~5代,北京、山东约5代,浙江6~7代,世代重叠。江苏、陕西以北地区,以蛹在土室中越冬。翌年3月成虫出现,3月底至4月幼虫以杂草为食,6~7月为害芝麻幼苗,7~8月进入为害盛期。湖北芝麻产区年生5~6代,第二代发生在6月中下旬,第三代发生在7月上中旬,这两代主害芝麻;第四代在8月上中旬为害绿豆、甘薯;第五代9月中下旬发生,为害萝卜、甘薯;第六代于10月中下旬~11月下旬为害油菜和蚕豆。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虫周年连续发生,无越冬现象。 |
防治办法: |
(1)幼虫化蛹盛期进行灌溉或中耕,可减轻为害。(2)江苏、陕西以北以蛹越冬的地区,晚秋要深翻地,消灭部分越冬蛹,减轻翌年发生。(3)安装黑光灯或设置杨柳枝把诱杀成虫。(4)注意把药喷到叶尖和幼荚上及叶背面,做到四面喷透,灭卵。(5)在卵孵化盛期及幼虫一、二龄高峰期,喷洒15%茚虫威(安打)悬浮剂4000倍液或2.5%多杀菌素(菜喜)悬浮剂1000倍液、52.25%毒?氯(农地乐)乳油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10%氯氰菊酯(安绿宝)乳油2000倍液、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0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