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中文名: |
油葫芦 |
害虫别名: | 黑蟋蟀 、 南方油葫芦 、 黄褐油葫芦 、 褐蟋蟀 |
害虫学名: |
Teleogryllus mitratus Burmeister、Gryllus testaceus Walker |
害虫英文名: |
Field cricket |
分类地位: |
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油葫芦 |
为害作物: |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
形态图: |
|
形态描述: |
成虫 雄体长26~27(mm),雌性27~28(mm);雌、雄前翅长17mm。体大型、黄褐色,本种体色和特征与北京油葫芦相近,其特点为:体大,头顶不比前胸背板前缘隆起,背板前缘与两复眼相连接,"八"字形横纹微弱不明显。发音镜大略成圆形,其前胸体大孤形,中胸腹板未端呈V字型缺刻。卵 长筒形,两端稍尖,乳白微黄。若虫共6龄,似成虫,无翅或具翅芽。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为害症状: |
为害作物名: | 白菜、萝卜、瓜类、豆类、胡萝卜、菠菜、白芍药、萝芙木、安息香、水稻、玉米、甘薯、荞麦、花生、芝麻、棉、草莓、梨、桃、苹果 |
为害状描述: | 成虫和若虫食叶、幼瓜及嫩荚。 成、若虫咬食药用植物的种子及嫩茎、叶片、幼果、嫩根等部位,常把茎叶食成缺刻或孔洞,严重的食光幼株,造成缺苗断垄。为害药材的油葫芦主要有油葫芦,又称南方油葫芦、北京油葫芦,银川油葫芦、双斑大蟋等。 |
|
发生为害规律: |
中国北方年生1代,以卵在土中2~3cm处越冬。翌春4~5月间孵化,7~8月成虫盛发。成、若虫夜晚活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雌虫营土穴产卵,多产于河边、沟旁、田埂、坟地等杂草较多的向阳地段,深约2~4(cm)。每雌产卵34~114粒。成虫寿命平均64天,长者达200余天,但产卵后1~8天即死。雄虫善鸣以诱雌虫,并善斗,常筑穴与雌虫同居。若虫、成虫平时好居暗处,夜间也扑向灯光。杂食性。 |
预测预报: |
|
为害分类: |
食叶害虫 |
防治办法: |
(1)毒饵诱杀。先用60~70℃热水将90%敌百虫晶体溶成30倍液(50g药对1.5kg热水),每kg溶好的药液拌入30~50kg炒香的麦款或豆饼或棉籽饼,拌时要充分加水(为饵料重量的1~15倍),以用手一攥稍能出水为度,然后撒施于田间。(2)灯光诱杀成虫。(3)堆放杂草诱集,然后捕杀。(4)秋后或早春耕翻,将卵埋入深层使其不能孵化。(5)及时除草减少发生。(6)必要时地面喷施1.596辛硫磷粉或2.5%敌百虫粉等。 |
为害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