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中文名: |
秀夜蛾 |
害虫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害虫学名: |
Amphipoea fucosa (Freyer) |
害虫英文名: |
|
分类地位: |
昆虫纲鳞翅目 , 夜峨科,秀夜峨 |
为害作物: |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
形态图: |
没有形态图信息! |
|
形态描述: |
成虫体长 13~16(mm), 翅展 30~36(mm), 头部、胸部黄褐色 , 腹背灰黄色 , 腹面黄褐色 , 前翅锈黄至灰黑色 , 基线色浅 , 内线、外线各 2 条 , 中线 1 条 , 共 5 条褐线且明显。环纹、肾纹白色至锈黄色 , 上生褐色细纹 , 边缘暗褐色 , 亚端线色浅 , 外缘褐色 , 缘毛黄褐色。后翅灰褐色 , 缘毛、翅反面灰黄色。卵半圆形 , 初白色 ,3 、4 天后变为褐色。未龄幼虫体长 30~35(mm), 灰白色 , 头黄色 , 四周具黑褐色边 , 从中间至后缘生黑褐色斑 4 个 , 从前胸后缘至腹部第 9 节的背中线两侧各具红褐色宽带 1 条。亚背线略细 , 气门线较粗 , 均为红褐色。腹部第 8 节 前后各生黑褐色斑 2 块 , 第 9 腹节背面生黑褐色斑 6 块 , 中间 2 块大。蛹棕褐色 ,2 根尾刺 , 末端呈弯钩状 o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为害症状: |
为害作物名: | 小麦、大麦、夜麦、黍、糜、野燕麦 |
为害状描述: | 幼虫喜在水浇地、下湿滩地及蒙古壤土地块为害 ,3 龄前钻茎为害 ,4 龄后从麦秆的地下部咬烂入土 , 栖息在薄茧内继续为害附近麦株 , 致小麦呈现枯心或全株死亡 , 造成缺苗断垄。 |
|
发生为害规律: |
北方春麦区年生 1 代 , 以卵越冬 , 翌年 5 月上、中旬孵化 ,5 月下旬 ~6 月上旬进入孵化盛期 ,5 月上、中旬幼虫开始为害小麦幼苗 ,5 月下旬 ~6 月下旬 , 小麦分蘖至拔节期进入幼虫为害盛期。老熟幼虫于 6 月下旬化蛹 ,7 月上、中旬成虫出现 ,8 月上中旬进入发蛾高峰 ,7 月中旬麦田可见卵块 ,7 月下旬 ~8 月中旬进入产卵盛期。成虫白天隐藏在地边、渠边草丛下或田内作物下或土缝中 , 傍晚飞出取食 , 交尾后在晚上 20~21 时把卵产在小麦茎基叶鞘内侧距土面 1~3(cm) 处 , 每雌产卵 3~21 块 , 共产卵 90~400 粒 , 卵粒排成 2~3 行成 1 块 , 每块约 30 粒 , 产卵历期 5~8 天。幼虫蛀茎并有地下害虫的特点 , 幼虫期共 50 多天 , 一般蜕皮 5 次 , 老熟后在受害株附近 1~3(cm) 土内化蛹 , 蛹期 20 天左右。 |
预测预报: |
|
为害分类: |
茎杆害虫 |
防治办法: |
(1) 合理轮作 , 深翻土地除茬灭卵 , 集中烧毁可减少虫源。翻地深度超过 15cm, 翌年初孵幼虫大部分不能出土。(2) 在小麦三叶期浇水 , 这时正值初孵幼虫为害盛期 , 浇水后可减轻为害。 (3) 在成虫盛发期 , 大面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在产卵之前。 (4) 发生严重地区或田块 , 用 50% 二嗪农乳油 100g, 对水 5kg 拌麦种 5Okg 或 667㎡ 施用 3% 辛硫磷颗粒剂 2~3kg, 对初孵幼虫防效 80% 以上。 (5) 幼虫期可用 80% 晶体敌百虫 1000倍液或 36% 克螨蝇乳 油 1000~1500倍液灌根。 |
为害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