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中文名: |
小造桥夜蛾 |
害虫别名: | 棉小造桥虫 、 小造桥夜蛾 、 小造桥虫 、 棉夜蛾 、 步曲 |
害虫学名: |
Anomis flava Fabricius、Anomis erosa Hubn、Anomis indica Guenee |
害虫英文名: |
Yellow cotton moth |
分类地位: |
昆虫纲鳞翅目,夜蛾科,小造桥夜蛾 |
为害作物: |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
形态图: |
|
形态描述: |
成虫体长10~13mm,翅展26~32mm,头胸部黄橘色,腹部背面灰黄至黄褐色;前翅雌淡黄褐色,雄黄褐色。触角雄栉齿状,雌丝状。前翅外缘中部向外突出呈角状;翅内半部淡黄色密布红褐色小点,外半部暗黄色;亚基线、内线、中线、外线棕色,亚基线略呈半椭圆形,内线外斜并折角,中线曲折其末端与内线接近,外线曲折后半部不甚明显,亚端线紫灰色锯齿状,环纹白色并环有褐边,肾纹褐色、上下各具1黑点。卵扁椭圆形,长0.60~0.65mm,高0.26~0.33mm,青绿至褐绿色,顶部隆起,底部较平,卵壳顶部花冠明显,外壳有纵横脊围成不规则形方块。幼虫体长33~37mm,宽约3~4mm,头淡黄色,体黄绿色。背线、亚背线、气门上线灰褐色,中间有不连续的白斑,以气门上线较明显。气门长卵圆形,气门筛黄色,围气门片褐色。第1对腹足退化、第2对较短小,第3、4对足趾钩18~22个,爬行时虫体中部拱起,似尺蠖。蛹红褐色,头中部有1乳头状突起,臀刺3对,两侧的臀刺末端呈钩状。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为害症状: |
为害作物名: | 葡萄、柑橘、芒果 |
为害状描述: | 幼虫食害寄主叶片,食成缺刻或孔洞,常将叶片吃光,仅剩叶脉。成虫吸食葡萄汁液,该虫年生代数多、虫量大、分布广,成为吸果夜蛾的优势种。 |
|
发生为害规律: |
黄河流域年生3~4代,长江流域5~6代,南方以蛹越冬。北方尚未发现越冬虫态。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木棒、苘麻等,第二、三代幼虫为害葡萄最重。一代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二代在8月上中旬,三代在9月上中旬,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叶背,1雌蛾产卵多至800粒,一般80~400粒。初孵幼虫活跃,受惊滚动下落,1、2龄幼虫取食下部叶片,稍大转移至上部为害,4龄后进入暴食期。低龄幼虫受惊吐丝下垂,老龄幼虫在苞叶间吐丝卷苞,在苞内化蛹。天敌有绒茧蜂、悬姬蜂、赤眼蜂、草蛉、胡蜂、小花蝽、瓢虫等。 |
预测预报: |
|
为害分类: |
食叶害虫 |
防治办法: |
(1)利用黑光灯或高压汞灯诱杀成虫。(2)做好测报,加强幼虫防治,掌握在幼虫孵化盛末期至3龄盛期,百株幼虫达100头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和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3)近采收时,把甜瓜切成小块或选用早熟的葡萄果穗,用针刺破皮、果肉后,浸入90%晶体敌百虫2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20倍液,10分钟后取出,于傍晚挂在树冠上,对其有一定诱杀作用,但要防止误食。此外,还可用每g含100亿活孢子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 |
为害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