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
成虫体长7~12(mm),翅展21~28(mm),头部、触角、下唇须褐色,头顶和胸背绿色,腹背苍黄色。前翅绿色,基斑和外缘带暗灰褐色,其边缘色深,基斑在中室下缘呈角状外突,略呈五角形;外缘带较宽与外缘平行内弯,其内缘在Cu2处向内突伸呈一大齿,在㎡上有一较小的齿突,故得名,这是本种与中国绿刺蛾区别的明显特征。后翅苍黄色。外缘略带灰褐色,臀角暗褐色,缘毛黄色。足密被鳞毛。雄触角栉齿状,雌丝状。卵长0.9~1.0(mm),宽0.6~0.7(mm),椭圆形扁平、光滑。初产乳白色,近孵化时淡黄色。幼虫体长17mm左右,蛞蝓型,头小,大部缩在前胸内,头顶有两个黑点,胸足退化,腹足小。体黄绿至粉绿色,背线天蓝色,两侧有蓝色点线,亚背线宽杏黄色,各体节有4个枝刺丛,以后胸和第1、7腹节背面的一对较大且端部呈黑色,腹末有4个黑色绒球状毛丛。蛹长10mm左右,椭圆形肥大,初乳白至淡黄色,渐变淡褐色,复眼黑色,羽化前胸背淡绿,前翅芽暗绿,外缘暗褐,触角、足和腹部黄褐色。茧扁椭圆形,长11~13(mm),宽6.3~6.7(mm),钙质较硬,色多同寄主树皮色,一般为灰褐色至暗褐色。 |
发生为害规律: |
在山西、陕西年生2代,以前蛹在树体上茧内越冬。山西太谷地区4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25天左右,5月中旬开始羽化,越冬代成虫发生期5月中下旬~6月下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对糖醋液无明显趋性。卵多产于叶背中部主脉附近,块生,形状不规则,多为长圆形,每块有卵数十粒,单雌卵量百余粒。成虫寿命10天左右。卵期7~10天。第一代幼虫发生期6月上旬~8月上旬。低龄幼虫有群集性,3龄后多分散活动,日间静伏于叶背,夜间和清晨常到叶面上活动取食,老熟后爬到枝干上结茧化蛹。第一代成虫发生期8月上旬~9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发生期8月中旬~10月下旬,10月上旬陆续老熟,爬到枝干上结茧越冬,以树干基部和粗大枝杈处较多,常数头至数十头群集在一起。幼虫天敌有绒茧蜂和刺蛾广肩小蜂。 |
防治办法: |
(1)结合管理刮除虫茧,摘除卵块和低龄群集幼虫、集中销毁。(2)幼虫发生期喷洒常用触杀剂,3龄前施药效果最佳。(3)幼虫发生期及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90%巴丹可湿性粉剂等900~1000倍液。此外还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4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2.5%鱼藤酮300~400倍液、52.25%农地乐乳油1500~2000倍液。(4)用每g含孢子100亿的白僵菌粉0.5~1kg,在雨湿条件下防治1~2龄幼虫有效。(5)核桃、栗、枣等高大果树幼虫发生量大时,采用高压或动力型超低量喷雾,把20%杀灭菊酯乳油对水5~10倍,绕树冠喷1圈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