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虫害

桑螟

作者: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 来源:不详 发表时间:2007-06-18 点击:
【字号:   打印
害虫中文名: 桑螟
害虫别名: 桑绢野螟 、 青虫 、 油虫 、 卷叶虫
害虫学名: 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
害虫英文名:
分类地位: 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桑螟
为害作物: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形态图: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1Omm,翅展2Omm,体茶褐色,被有白色鳞毛,呈绢丝闪光,头小,两侧具白毛,复眼大,黑色,卵圆形,触角灰白色鞭状。胸背中间暗色,前后翅白色带紫色反光,前翅具浅茶褐色横带5条,中间1条下方生1白色圆孔,孔内有1褐点。后翅沿外缘具宽阔的茶褐色带。卵长0.7mm,扁圆形,浅绿色,表面具蜡质。末龄幼虫体长24mm,头浅筛色,胸腹部浅绿色,背线深绿色,胸部各节有黑色毛片,毛片上生刚毛1~2根。蛹长11.Omm,长纺锤形,黄褐色。胸背中央具隆起纵脊,末端生细长钩刺8根。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为害症状:
为害作物名:
为害状描述:夏秋季幼虫吐丝缀叶成卷叶或叠叶,幼虫隐藏其中咀食叶肉,残留叶脉和上表皮,形成透明的灰褐色薄膜,后破裂成孔,称"开天窗"。其排泄物污染叶片,影响桑叶质量。9~10月因该虫为害致桑叶枯黄,影响秋季饲蚕或引发蚕病。
发生为害规律: 山东年生3~4代,贵州|3~5代,江苏、浙江、四川年生4~5代,广东顺德6~7代,福建福州一年7代以上,均以老熟幼虫在树干裂缝、蛆孔等处越冬。广东湛江年生10~11代,台湾10代,世代重叠,无明显越冬现象。三代区翌年春天化蛹,各龄幼虫盛发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第3代为害重,老熟幼虫于9月下旬~10月上旬蛰伏越冬;四代区各代幼虫发生盛期为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其中以4代为害最重。成虫有趋光性,把卵产在梢端叶背,常2~3粒沿叶脉产在一起。卵期28天,幼虫期12~19天,蛹期5~27天。夏、秋季多湿利于虫卵孵化,为害重。天敌有桑螟绒茧蜂、广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守子茧蜂等。
预测预报:
为害分类: 食叶害虫
防治办法: (1)用束草或堆草诱集越冬老熟幼虫,翌春将草束放入寄生蜂保护器中,待蜂飞走后再处理草束,以此保护天敌控制桑螟的繁殖。(2)秋、冬季及时捕杀落叶、裂缝或建筑物附近的越冬幼虫,夏季及时捕杀初孵幼虫,必要时摘除受害叶。(3)安置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成虫。(4)药剂防治山东三代发生区,江苏、浙江四代发生区,要注意防治第3代和第4代。在幼虫2龄末期尚未卷叶前喷洒0.9%集琦虫螨克乳油4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5%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3000倍液。(5)受害重的蚕区应在晚秋蚕后喷洒20%氰戊菊酯乳油或2.5%敌杀死乳油5000倍液,进行多种害虫的普治效果明显。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桑木虱

下一篇:桑剑纹夜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