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虫害

茸毒蛾

作者:Calliteara pudibunda (Linnaeus 来源:Pale tussock moth 发表时间:2007-06-18 点击:
【字号:   打印
害虫中文名: 茸毒蛾
害虫别名: 苹毒蛾 、 苹红尾毒蛾 、 纵纹毒蛾
害虫学名: Calliteara pudibunda (Linnaeus)、Dasychira pudibunda Linnaeus
害虫英文名: Pale tussock moth
分类地位: 昆虫纲鳞翅目,毒蛾科,茸毒蛾
为害作物: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形态图:
没有形态图信息!
形态描述: 雄蛾翅展35~45(mm),雌蛾45~60(mm)。头、胸部灰褐色。触角干灰白色,栉齿黄棕色;下唇须白灰色,外侧黑褐色;复眼四周黑色;体下面及足白黄色,胫节、跗节上有黑斑。腹部灰白色。雄蛾前翅灰白色,有黑色及褐色鳞片,内区灰白色明显,中区色较暗,亚基线黑色略带波浪形,内横线具黑色宽带,横脉纹灰褐色有黑边,外横线黑色双线大波浪形,缘线具一列黑褐色点,缘毛灰白色,有黑褐色斑;后翅白色带黑褐色鳞片和毛,横脉纹、外横线黑褐色,缘毛灰白色。卵扁圆形,浅褐色,中央具1凹陷。末龄幼虫体长52mm左右,体绿黄色或黄褐色。1~5腹节间绒黑色,每节前缘赭色;5~7腹节间微黑色;亚背线在5~8腹节为间断的黑带;体腹面黑灰色,中央生1条绿黄色带,带上有斑点;体被黄色长毛。前胸背面两侧各具1束向前伸的黄色毛束;1、4腹节背面各具1毛刷,赭黄色,四周生白毛;第8腹节背面有1束向后斜的棕黄色至紫红色毛。头、胸足黄色,跗节上有长毛。腹足黄色,基部黑色,外侧有长毛,气门灰白色。蛹  浅褐色,背生长毛束,腹面光滑,臀棘短圆锥形,末端具多个小钩。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为害症状:
为害作物名:枇杷、山楂、泡桐、紫藤、蔷薇、李、杏、桃、沙针、草莓、鸡爪槭
为害状描述: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食量大。老熟幼虫将叶卷起结茧。1987~1988年苏、浙、豫、皖等省大发生,局部地区受害重。
发生为害规律: 东北年生1代,个别2代,以幼虫越冬。长江下游地区年生3代,以蛹越冬。翌年4月下旬羽化,1代幼虫出现在5月~6月上旬,2代幼虫发生在6月下旬~8月上旬,3代发生在8月中旬~11月中旬,越冬代蛹期约6个月。成虫羽化后当晚即交配产卵,每卵块20~300粒,1、2代卵多产在叶片上,越冬代喜产在树干上。幼虫历期25~50天。天敌主要有舞毒蛾黑瘤姬蜂、蚂蚁、食虫蝽类等。
预测预报:
为害分类: 食叶害虫
防治办法: (1)注意消灭越冬虫源。(2)虫口数量大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50%乐果乳油800倍液。(3)提倡喷洒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000倍液。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茸喙丽金龟

下一篇:日本蛛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