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中文名: |
三叶草斑潜蝇 |
害虫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害虫学名: |
L.trifolii Burgess |
害虫英文名: |
|
分类地位: |
昆虫纲双翅目,潜蝇科,三叶草斑潜蝇 |
为害作物: |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
形态图: |
没有形态图信息! |
|
形态描述: |
成虫翅长约2mm,除复眼、单眼三角区、后头及胸、腹背面大体黑色,其余部分和小盾板基本黄色;成虫内、外顶鬃均着生在黄色区,蛹后气门7~12孔;卵米色,稍透明,大小0.2~0.3×0.1~0.15(mm);幼虫蛆状,初孵无色,渐变黄橙色,老熟时长约3mm;蛹卵形,腹面稍平,橙黄色,大小1.7~2.3×0.5~0.75(mm)。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为害症状: |
为害作物名: | 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番茄、瓜类、莴苣、豆类 |
为害状描述: | 幼虫孵化后潜食叶肉,呈曲折蜿蜒的食痕,苗期2~7叶受害多,严重的潜痕密布,致叶片发黄、枯焦或脱落。虫道的终端不明显变宽,是该虫与线斑潜蝇、南美斑潜蝇、美洲斑潜蝇相区别的一个特征。 |
|
发生为害规律: |
北京于3月中旬开始出现,5月12~19日出现第一个峰值,6月23日~7月1日出现第2个峰值,7月28日~8月18日无虫。9月15日~22日出现最高峰,10月20日以后虫口数量下降。看来该虫在5月中旬~7月初及9月上、中旬~10月中旬有两个发生高峰期。该虫在台湾全年均发生,台湾风山年生25~26代,在甘蓝上主要有两次发生高峰期,一次在3~6月,4月达到高峰;第二次高峰在10~12月,10月进入高峰,种群密度上半年高于下半年,7~9月雨季发生少;4月和10月均温25~27℃,降雨少适其发生。经试验15℃成虫寿命10~14天,卵期13天左右,幼虫期9天左右,蛹期20天左右;30℃成虫寿命5天,卵期4天,幼虫期5天左右,蛹期9天左右。幼虫老熟后咬破表皮在叶外或土表下化蛹,25℃条件下每雌产卵量约183粒。在甘蓝上卵多产在真叶上,基部叶片最多,偏喜成熟的叶片,由下向上,较有规律,少部分产在子叶上。该虫在田间分布属扩散型,发生高峰期,全田被害。天敌有蛹寄生蜂 Halticoptera circulus (Walker)和 Opius phaseoli Fischer等。 |
预测预报: |
|
为害分类: |
潜叶害虫 |
防治办法: |
(1)加强检疫疫区蔬菜、花卉严禁外调、外运。(2)生物防治释放姬小蜂 Diglyphus spp.、反颚茧蜂 Dacnusin spp.、潜蝇茧蜂 Opius spp.等寄生蜂,这三种寄生蜂对斑潜蝇寄生率较高。(3)施用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可影响成虫生殖、卵的孵化和幼虫脱皮、化蛹等。也可用黄板诱集。(4)提倡施用48%乐斯本(毒死蜱)乳油1500~2000倍液、1.8%阿维菌素(爱福丁)乳油3000倍液、10%烟碱乳油1000倍液、10%溴虫腈(除尽)悬浮剂1000倍液、5%氟虫腈(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在发生高峰期5~7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5)昆虫生长调节剂5%氟虫脲(卡死克)乳油2000倍液对潜蝇科成虫具不孕作用,用药后成虫产的卵孵化率低,孵化幼虫多死亡,是一类具有发展前途的药剂。(6)没有上述药剂应急时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掌握在发生高峰期5~7天喷1次,连续2~3次。防治该虫应选8~10时,露水干后,幼虫开始到叶面活动,老熟幼虫多从虫道中钻出是喷药最有利时机。 |
为害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