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中文名: |
桑尺蠖 |
害虫别名: | 桑造桥虫 、 剥芽虫 |
害虫学名: |
Phthonandria (Hemerophila)atrilineata Butler,Menophra atrilineata (Butler) |
害虫英文名: |
Mulberry looper |
分类地位: |
昆虫纲属鳞翅目,尺蛾科,桑尺蠖 |
为害作物: |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
形态图: |
|
形态描述: |
成虫雌蛾体长10mm,翅展47mm,雄蛾体长16mn,翅展40mm。体、翅皆灰褐色。头小,灰白色。复眼圆形,黑色,触角羽状,短而阔,暗褐色;雌蛾触角狭长,双柿齿形,暗褐色。前翅灰色,外缘呈不规则齿状,缘毛灰褐色,翅面散有不规则的深褐色短横纹,中央具2条不规则的波形黑色横纹,两横纹间及其附近色泽较深。后翅近三角形,外缘波状,缘毛灰黑色,有1条黑横纹与外缘平行,线外比线内色深,翅面亦散生黑色短纹。腹部与翅色相同。卵长0.8mm,宽0.5mm,扁平椭圆形,浅绿色。未龄幼虫体长52mm,体圆筒形,从头至尾逐渐粗大。头扁平,灰褐色。初孵幼虫淡绿色,逐渐变褐色,与桑枝皮相似,是很好的保护色。各节后缘稍隆起,第1及第5腹节背面近后缘处各有一长形突起,背面散布黑色小点。气门9对,周围黑色,中央赤黄,第6~9腹节各生腹足一对。蛹长19mm,圆筒形,紫褐色,具光泽。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为害症状: |
为害作物名: | 桑树 |
为害状描述: | 幼虫于早春取食桑芽常把内部吃空,仅留苞叶,春季幼虫蛀食新芽,后幼虫咬食叶片成缺刻,严重的仅留叶脉,造成树势衰弱,桑叶大幅度减产。是桑树春季大害虫之一。 |
|
发生为害规律: |
山东以北年生3代,贵州3~4代,安徽、江苏、浙江4代,以3~4龄幼虫在桑树枝干隙缝或枝下越冬。翌春冬芽转青的3、4月份开始活动,为害桑芽和嫩叶。各代幼虫活动为害期多在5月下旬~6月上旬、7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及9月下旬~10月上旬。第4代幼虫于10月底~11月气温降至16℃以下时,3-4龄幼虫开始越冬。成虫有趋光性,喜把卵产在枝条顶端嫩叶背面,一般产600多粒,最多高达1177粒,卵期4~9天。初孵幼虫在叶背屈曲行走,静止时直立叶上。幼虫共5龄,老熟后在近主干土表化蛹。蛹期7~20天。该虫发生与气温有关。冬季气温高,桑园虫口基数大,则春季发生早;5月份以后雨日多,降雨强度不大,气温偏高,亦利于该虫发生。主要天敌有桑尺蠖脊腹茧蜂、桑尺蠖绒茧蜂、桑尺蠖黑卵蜂等。 |
预测预报: |
|
为害分类: |
食叶害虫 |
防治办法: |
(1)采叶时,注意捕杀幼虫。(2)在越冬前把稻或麦草束捆在枝条上,诱集幼虫钻入草把内,于冬季集中杀灭。(3)在春芽萌发前半个月,桑树冬芽开始转青但尚未脱苞及伐条时或夏伐以后,喷洒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4)秋蚕停食后喷洒2.5%功夫菊酯或20%氰戊菊酯或2.5%敌杀死乳油等菊酯类杀虫剂4000~5000倍液、5%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5)生物防治人工释放桑尺蠖脊腹茧蜂,寄生率70%~80%左右。 |
为害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