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中文名: |
桑大象虫 |
害虫别名: | 大灰象 、 灌县癞象 |
害虫学名: |
Episomus kwanhsiensis Heller |
害虫英文名: |
|
分类地位: |
昆虫纲鞘翅目,象甲科,桑大象虫 |
为害作物: |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
形态图: |
没有形态图信息! |
|
形态描述: |
成虫雌体长13~14(mm),雄稍小,体灰褐色,两侧白色。触角12节膝状,柄节长过眼后缘,索节7节,棒节4节,黑色。触角沟指向眼。喙长于宽,复眼大、凸出;前胸背板前缘截断形,后缘二凹形,中沟不中断,两侧有皱纹。小盾片圆形,鞘翅向前突出呈圆形。有退化的后翅,长1Omm,宽3mm。雄虫腹面末端有黑斑1个。卵长1.2mm,椭圆形,白色至浅黄色。幼虫无足蠕虫形,头黄色,体白色,未龄幼虫体长24mm,老熟后幼虫体短缩,乳白色。蛹长12~14(mm),白色,头曲向腹面,触角柄节向后遮住复眼;头部有棕色刚毛18根,前胸16根,中胸10根,腿节端部2根;腹部10节。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为害症状: |
为害作物名: | 桑、苎麻、无花果、榆、枸 |
为害状描述: | 成虫取食叶片,沿叶缘吃成缺刻。幼虫取食桑根皮层乃至木质部,致桑根表皮出现纵横不规则蛀道,严重的把桑根的皮层吃光,致形成层和筛管功能尚失,造成叶片变黄,树势衰弱或死亡。 |
|
发生为害规律: |
有年生1代或2年1代两种类型。前者成虫8~9月出土产卵,幼虫孵化后人土为害,以幼虫越冬,翌年5月化蛹,6月羽化,又于8、9月出土产卵,完成一个世代。如四川三台属这个类型。2年发生1代的成虫于4~5月出土产卵,幼虫孵化后人土为害,当年以幼虫越冬,翌年6月化蛹羽化,成虫在土下进行二次越冬,第3年43月才出土为害,完成1个世代。有些地方这两种情况都有。这样一年就出现两次成虫出土高峰。4、5月出土的成虫经数月才取食;6~9月出土的很快就上树,在枝叶上取食叶片。交配后把卵产在树干下杂草上或桑叶上,每卵块有卵5~27粒,呈单层双行排列。每雌一生最多可产卵2962粒,平均为514粒,卵期13~15天。幼虫孵化后钻入土中在根部取食,幼虫期约30天。雨后成虫出土多,斜坡地黏土桑园发生重。天敌主要有棕背伯劳(鸟)、螳螂、啮小蜂等。 |
预测预报: |
|
为害分类: |
食叶害虫 |
防治办法: |
(1)人工捕捉成虫发生期雨后摇动桑枝使其坠地拾虫集中处理。(2)及时摘除卵叶。(3)喷洒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4)保护利用天敌。如啮小蜂。 |
为害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