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紫菜头(芹菜尾孢)褐斑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Table beet cercospota leaf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芹菜尾孢 |
病原学名: | Cercospora apii Fres.、Cercospora beticola 、C.bidentis 、 C.brassicicola 、C.canescens 、C.capsoco、 C.citrullina、 C.coffercola 。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尾孢属,芹菜尾孢 |
病原介绍: | 菌落灰色 , 菌丝体埋生 , 菌丝无色或淡橄榄色 , 大小 2 ~ 4 × 8( μ m), 常形成菌丝节瘤或在近气孔腔处形成假子座 ; 分生孢子梗簇生 , 由气孔伸出 , 不分枝 , 直或稍弯曲 , 大小 40 ~ 120 × 4 ~ 6 ( μ m); 分生孢子直或弯曲 , 狭窄钻状 , 基端平截 , 无色 , 下滑 , 具隔膜 9 ~ 17 个 , 大小 60 ~ 200 × 3.5( μ m)。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主要为害叶片 , 引起浅褐色圆形斑点 , 直径 4 ~ 12(mm), 有的具一明显狭窄隆起边缘。湿度大时斑面上生灰白色霉层 , 天晴后易消失。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 , -20 ~ -35 ℃可存活 1 年 以上 , 翌春产生分生孢子 , 借风雨传播 , 当分生孢子落在根菾菜叶片上 , 在露滴或水滴中萌发 , 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 , 在细胞间扩展蔓延 , 经几天潜育 , 叶片上出现病斑 , 经多次重复侵染 , 在植株上形成大量病斑。该病流行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越冬菌源数量及寄主抗病性 , 病菌发育适温 25~28 ℃ , 均温 19~23 ℃ , 潜育期 5~8 天 , 分生孢子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于 98%, 生产上遇有连阴雨、大雾、重露或灌水过量易发病。一般连阴雨后 10~20 天 , 出现发病高峰 , 均温 15 ℃有连续 2 天以上降雨 , 雨量大于 10m, 后再降一雨 ,10~15 天后显症 , 田间出现首批病斑后 , 旬均温 19~25 ℃ , 平均最低气温高于 13 ℃ , 每旬有 1~2 次小雨 , 降雨量大于 20m, 病势扩展迅速。重茬、菌源量大、土壤黏重、地势低洼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选用抗病品种。 (2) 实行 6 年以上轮作。 (3) 选择土壤结构良好、易排水高燥地块种植根菾菜。增施磷、钾肥 , 及时中耕锄草。 (4) 收获后清洁田园 , 及时耕翻 , 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 (5) 药剂防治。据测报 , 在田间首批病斑出现后 , 有 5%~10% 的植株发病时 , 及时喷洒 50%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600倍液或 40% 多?硫 ( 灭病威 )500倍液加 27% 高脂膜 100倍液、 50% 多菌灵磺酸盐 ( 溶菌灵 ) 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 50% 多?霉威 ( 多霉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 , 每 667㎡喷对好的药液 60L, 隔 7~10 天 1 次 , 连 续防治 2~3 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根菾菜除甜菜生尾孢褐斑病外 , 还有芹菜尾孢引起的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 , 引起浅褐色圆形斑点 , 直径 4 ~ 12(mm), 有的具一明显狭窄隆起边缘。湿度大时斑面上生灰白色霉层 , 天晴后易消失。
病原 Cerxospora apii Fres. 称芹菜尾孢 , 属半知菌类真菌。异名有 :Cercospora beticola , C.bidentis , C.brassicicola ,C.canescens ,C.capsoco, C.citrullina , C.coffercola 等。芹菜尾孢 Cercospora apii 型包括 C .althaeina , C.armoraciae , C .caribaea , C .carotae , C .fusimaculans ,C.fusomaculans等。菌落灰色 , 菌丝体埋生 , 菌丝无色或淡橄榄色 , 大小 2 ~ 4 × 8( μ m), 常形成菌丝节瘤或在近气孔腔处形成假子座 ; 分生孢子梗簇生 , 由气孔伸出 , 不分枝 , 直或稍弯曲 , 大小 40 ~ 120 × 4 ~ 6 ( μ m); 分生孢子直或弯曲 , 狭窄钻状 , 基端平截 , 无色 , 下滑 , 具隔膜 9 ~ 17 个 , 大小 60 ~ 200 × 3.5( μ 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 , -20 ~ -35 ℃可存活 1 年 以上 , 翌春产生分生孢子 , 借风雨传播 , 当分生孢子落在根菾菜叶片上 , 在露滴或水滴中萌发 , 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 , 在细胞间扩展蔓延 , 经几天潜育 , 叶片上出现病斑 , 经多次重复侵染 , 在植株上形成大量病斑。该病流行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越冬菌源数量及寄主抗病性 , 病菌发育适温 25~28 ℃ , 均温 19~23 ℃ , 潜育期 5~8 天 , 分生孢子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于 98%, 生产上遇有连阴雨、大雾、重露或灌水过量易发病。一般连阴雨后 10~20 天 , 出现发病高峰 , 均温 15 ℃有连续 2 天以上降雨 , 雨量大于 10m, 后再降一雨 ,10~15 天后显症 , 田间出现首批病斑后 , 旬均温 19~25 ℃ , 平均最低气温高于 13 ℃ , 每旬有 1~2 次小雨 , 降雨量大于 20m, 病势扩展迅速。重茬、菌源量大、土壤黏重、地势低洼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抗病品种。 (2) 实行 6 年以上轮作。 (3) 选择土壤结构良好、易排水高燥地块种植根菾菜。增施磷、钾肥 , 及时中耕锄草。 (4) 收获后清洁田园 , 及时耕翻 , 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 (5) 药剂防治。据测报 , 在田间首批病斑出现后 , 有 5%~10% 的植株发病时 , 及时喷洒 50%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600倍液或 40% 多?硫 ( 灭病威 )500倍液加 27% 高脂膜 100倍液、 50% 多菌灵磺酸盐 ( 溶菌灵 ) 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 50% 多?霉威 ( 多霉灵 ) 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 , 每 667㎡喷对好的药液 60L, 隔 7~10 天 1 次 , 连 续防治 2~3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