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竹杆(笋)基腐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串珠镰刀菌 |
病原学名: |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id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孢属,串珠镰刀菌 |
病原介绍: | 病菌以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侵染传播,小型的分生孢子卵型,大型的分生孢子镰刀形。温度25摄氏度下生长发育良好。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没有寄主竹的信息! |
侵染部位: |
竹笋基部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病菌侵染初期,病斑出现在竹笋基部笋箨包裹着的几节笋壁上,往往不易被发现,如用手剥开笋箨,可见病斑星星点点,浅褐色。笋箨自然裂开或脱落后,星点连成小块状或不规则长短不一的条斑,褐色至酱色,表面稍收缩,水渍状腐烂,具恶臭。夏日雨后高湿,病部表面布满白色或淡紫红色菌丝团,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堆。重病株竹笋和嫩竹枯萎,轻者竹笋带病成竹,竹杆基部留下一至数条带状或块状烂疤,遇风易折倒。随着嫩竹木质化程度增加,病斑停止扩展,中部稍凹陷或纵裂,秋末后,病斑干枯,解剖病竹可见病部横断面维管束变色。 |
发病规律: |
竹杆基腐病具有腐生兼寄生的特性,既能潜伏在土壤里或病竹残留物,如病秆、病根、病竹蒲头、病箨等处越冬越夏,又能寄生在竹(笋)的活体上。翌年春季沿土表蔓延,从嫩笋表皮直接侵入或当竹笋迅速生长上升时与土壤发生摩擦的伤口中侵入。发病盛期在3至4月间,正值大量出笋期。病害程度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笋期阴天多雨,竹笋木质化缓慢,发病重,多晴少雨则轻。笋期土壤含水量高或低洼积水,土壤板结,病情重。林地地势较高,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发病少。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避免在低凹积水的平地种植毛竹。 2. 低凹积水竹林,实行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减轻病情。 3. 消除林内病竹、病蒲头、病竹鞭和病笋箨,运出林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 4. 病区竹出笋前周围加垫无菌黄心土厚约20公分,隔绝土壤病菌。每亩撒施生石灰125公斤,以后用锄头浅翻一遍。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中文名称:竹杆(笋)基腐病
英文名称: 病原学名:Fusarium moniliforme Sheid
分类地位: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串珠镰刀菌
症状:
病菌侵染初期,病斑出现在竹笋基部笋箨包裹着的几节笋壁上,往往不易被发现,如用手剥开笋箨,可见病斑星星点点,浅褐色。笋箨自然裂开或脱落后,星点连成小块状或不规则长短不一的条斑,褐色至酱色,表面稍收缩,水渍状腐烂,具恶臭。夏日雨后高湿,病部表面布满白色或淡紫红色菌丝团,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堆。重病株竹笋和嫩竹枯萎,轻者竹笋带病成竹,竹杆基部留下一至数条带状或块状烂疤,遇风易折倒。随着嫩竹木质化程度增加,病斑停止扩展,中部稍凹陷或纵裂,秋末后,病斑干枯,解剖病竹可见病部横断面维管束变色。
发病部位:竹笋基部
病原菌:
病菌以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侵染传播,小型的分生孢子卵型,大型的分生孢子镰刀形。温度25摄氏度下生长发育良好。
发病规律:
竹杆基腐病具有腐生兼寄生的特性,既能潜伏在土壤里或病竹残留物,如病秆、病根、病竹蒲头、病箨等处越冬越夏,又能寄生在竹(笋)的活体上。翌年春季沿土表蔓延,从嫩笋表皮直接侵入或当竹笋迅速生长上升时与土壤发生摩擦的伤口中侵入。发病盛期在3至4月间,正值大量出笋期。病害程度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笋期阴天多雨,竹笋木质化缓慢,发病重,多晴少雨则轻。笋期土壤含水量高或低洼积水,土壤板结,病情重。林地地势较高,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发病少。
防治方法:
1. 避免在低凹积水的平地种植毛竹。
2. 低凹积水竹林,实行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减轻病情。
3. 消除林内病竹、病蒲头、病竹鞭和病笋箨,运出林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
4. 病区竹出笋前周围加垫无菌黄心土厚约20公分,隔绝土壤病菌。每亩撒施生石灰125公斤,以后用锄头浅翻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