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竹秆锈病

作者:佚名 来源:Bamboo stem rust 发表时间:2007-07-0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竹秆锈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Bamboo stem rus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皮下硬层锈菌
病原学名:Stereostratum corticioides(Berk et Br.)Magn
分类地位:真菌界担子菌门锈菌目柄锈菌科,硬层锈菌属,皮下硬层锈菌
病原介绍:冬孢子为椭圆形至圆形,双细胞,有长柄,无色至浅黄色。夏孢子为卵形和近球形,近无色至黄褐色,单细胞,无柄,外表具短刺。
病原中文名:皮下硬层锈菌
病原学名:Stereostratum corticioides(Berk et Br.)Magn
分类地位:真菌界担子菌门冬孢纲锈菌目柄锈菌科,硬层锈菌属,皮下硬层锈菌
病原介绍:冬孢子为椭圆形至圆形,双细胞,有长柄,无色至浅黄色。夏孢子为卵形和近球形,近无色至黄褐色,单细胞,无柄,外表具短刺。
病原图:
寄主信息:没有寄主竹的信息!
侵染部位: 秆、枝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病害症状: 该病一般发生在竹秆的下部和近基部。受害的竹秆材质变脆,降低使用价值。发病严重的竹林,竹秆的中、上部,甚至连小枝也能受害,造成整株枯死,最后导致竹林的衰败。
发病规律: 每年5—6月份在老病竹上产生夏孢子,借风传播到当年生嫩竹秆的近基部,遇水滴后萌发产生芽管,直接穿过竹秆表皮侵入寄主体内。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潜育期后。通常于9月底10月初在竹秆上出现舌状或棱形的褪色病斑,病斑极不明显,难以觉察。到l0月底在病斑上看到土黄褐色的颗粒状的冬孢子堆突破寄主表皮而外露。由于冬袍子堆的不断增殖、扩展,最后相互连接成一片毡状物,长度可达10厘米。冬孢子堆土红色到橙黄色,干后呈黄棕色。翌年的3月中下旬,在冬孢子堆的底部开始发育成夏孢子堆。4月份,冬孢子堆停止发展,遇雨吸水肿胀,最后反卷而脱落。5月中旬以后.病竹上的冬孢子堆基本全部脱落,底部的夏孢子堆成熟而外露,初灰紫色,后呈黄褐色,疏松、粉状,其大小与脱落前的冬孢子堆完全一致。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但对竹子无侵染能力。夏孢子堆1年只产生1代,必须在冬孢子堆下形成,如果在早春期间人为的刮除孢子堆,则当年就不能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是竹秆锈病的惟一侵染源,可借风传播,但风传的距离一般不超过30厘米。夏孢子到6月底7月初基本上全部飞散完毕,病部呈墨褐色。夏袍子的存活期不长,在一般情况下不超过30天。
  竹秆锈病在管理不善、生长过密、植株细弱的竹林内容易发生,特别是地势低、湿度大、生长不良的竹林发病较重。病菌的苗丝体为多年生的,在寄主体内长期存恬,逐年发展,每年产生夏孢子侵染新竹。由于新竹上产生的冬孢子堆在大小或数量上均比老病竹上产生的冬孢子堆要小且少,加上潜育期长,发病部位又近基部,不易觉察,故过去误认为新竹是不受侵染的。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保持合理的竹林结构,密度不宜过大,以增强竹子的抗病能力。
2.及时发现竹林中的患病植株,并砍除烧毁。
3.对于留养在竹林内的轻病株,可在3月上中旬刮除病部的冬孢子堆及周围的竹青,疗
效较好。
4.2月份,用煤油或清漆涂于冬孢子堆上,可防止夏袍子堆的产生。
5.加强检疫,防止病株引入。
6.5—6月份,用粉锈宁250~500倍液或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病竹,每隔7—10
天喷1次、共喷3次。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中文名称:竹秆锈病                  英文名称:Bamboo stem rust                                              病原学名:Stereostratum corticioides(Berk et Br.)Magn 分类地位:真菌界担子菌门锈菌目柄锈菌科,硬层锈菌属,皮下硬层锈菌 症状:  该病一般发生在竹秆的下部和近基部。受害的竹秆材质变脆,降低使用价值。发病严重的竹林,竹秆的中、上部,甚至连小枝也能受害,造成整株枯死,最后导致竹林的衰败。 发病部位:竹秆、枝 病原菌:  冬孢子为椭圆形至圆形,双细胞,有长柄,无色至浅黄色。夏孢子为卵形和近球形,近无色至黄褐色,单细胞,无柄,外表具短刺。 发病规律:     每年5—6月份在老病竹上产生夏孢子,借风传播到当年生嫩竹秆的近基部,遇水滴后萌发产生芽管,直接穿过竹秆表皮侵入寄主体内。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潜育期后。通常于9月底10月初在竹秆上出现舌状或棱形的褪色病斑,病斑极不明显,难以觉察。到l0月底在病斑上看到土黄褐色的颗粒状的冬孢子堆突破寄主表皮而外露。由于冬袍子堆的不断增殖、扩展,最后相互连接成一片毡状物,长度可达10厘米。冬孢子堆土红色到橙黄色,干后呈黄棕色。翌年的3月中下旬,在冬孢子堆的底部开始发育成夏孢子堆。4月份,冬孢子堆停止发展,遇雨吸水肿胀,最后反卷而脱落。5月中旬以后.病竹上的冬孢子堆基本全部脱落,底部的夏孢子堆成熟而外露,初灰紫色,后呈黄褐色,疏松、粉状,其大小与脱落前的冬孢子堆完全一致。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但对竹子无侵染能力。夏孢子堆1年只产生1代,必须在冬孢子堆下形成,如果在早春期间人为的刮除孢子堆,则当年就不能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是竹秆锈病的惟一侵染源,可借风传播,但风传的距离一般不超过30厘米。夏孢子到6月底7月初基本上全部飞散完毕,病部呈墨褐色。夏袍子的存活期不长,在一般情况下不超过30天。   竹秆锈病在管理不善、生长过密、植株细弱的竹林内容易发生,特别是地势低、湿度大、生长不良的竹林发病较重。病菌的苗丝体为多年生的,在寄主体内长期存恬,逐年发展,每年产生夏孢子侵染新竹。由于新竹上产生的冬孢子堆在大小或数量上均比老病竹上产生的冬孢子堆要小且少,加上潜育期长,发病部位又近基部,不易觉察,故过去误认为新竹是不受侵染的。 防治方法: 1.加强竹林的抚育管理,保持合理的竹林结构,密度不宜过大,以增强竹子的抗病能力。 2.及时发现竹林中的患病植株,并砍除烧毁。 3.对于留养在竹林内的轻病株,可在3月上中旬刮除病部的冬孢子堆及周围的竹青,疗 效较好。 4.2月份,用煤油或清漆涂于冬孢子堆上,可防止夏袍子堆的产生。 5.加强检疫,防止病株引入。 6.5—6月份,用粉锈宁250~500倍液或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病竹,每隔7—10 天喷1次、共喷3次。
(责任编辑:wq)

上一篇:竹黑粉病

下一篇:竹杆(笋)基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