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竹芋类花叶病毒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Arroeroot mosaic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黄瓜花叶病毒 |
病原学名: | Cucumber mosaic virus、CMV |
分类地位: | ,黄瓜花叶病毒 |
病原介绍: | 黄瓜花叶病毒粒体球状, 直径 30nm。 致死温度 60~76 ℃ , 稀释限点10-4, 体外保毒期 3~7 天,在指示植物普通烟、心叶烟及曼陀罗上呈系统花叶。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整株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叶片上产生褪绿环斑 , 环斑外围有褪绿组织 , 叶片长成时褪绿组织变为灰白色坏死。 |
发病规律: |
以病毒粒体在病株中越冬,翌年通过蚜虫、叶蝉等昆虫传播,引起竹芋类发病。我国从北京到上海沿线春播的一般在8、9月发病,9月是发病高峰期,秋播的多在4、5月发病。一般来说秋播的发病轻,春播的发病重。如北京地区秋播的竹芋类,在"五一"节、"六一"节用花时很少见到病株。而春播的秋季发病株率高,因为9,10月份是蚜虫繁殖为害适宜季节,蚜虫发生量大的年份,发病重。此外,有人把从串红花叶病株采得的种子,播在消毒土壤中,放在有防虫网的温室中养护,结果证明种子不带毒,但也有不同看法。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病毒 |
防治办法: |
(1)精选竹芋类种子,严防种子退化,发现有退化现象,要及时复壮。不要在病株上留取种子,发现少数病株,要及时挖除,以防蔓延。(2)竹芋类栽植制种区要远离有黄瓜花叶病毒的寄主,以减少传染。(3)为有效地控制该病发生,及时喷药灭蚜是十分重要的措施。常用的杀虫剂有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200倍液、3%莫比朗乳油1500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叶片上产生褪绿环斑 , 环斑外围有褪绿组织 , 叶片长成时褪绿组织变为灰白色坏死。
病原 CMV 称黄瓜花叶病毒。寄主范围39科117种植物,病毒颗粒球状,直径28~30nm。病毒汁液稀释限点10-3~10-4,钝化温度60~70℃10分钟,体外存活期3~4天,不耐干燥,在指示植物普通烟、心叶烟及曼陀罗上呈系统花叶。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病毒粒体在病株中越冬,翌年通过蚜虫、叶蝉等昆虫传播,引起竹芋类发病。我国从北京到上海沿线春播的一般在8、9月发病,9月是发病高峰期,秋播的多在4、5月发病。一般来说秋播的发病轻,春播的发病重。如北京地区秋播的竹芋类,在"五一"节、"六一"节用花时很少见到病株。而春播的秋季发病株率高,因为9,10月份是蚜虫繁殖为害适宜季节,蚜虫发生量大的年份,发病重。此外,有人把从串红花叶病株采得的种子,播在消毒土壤中,放在有防虫网的温室中养护,结果证明种子不带毒,但也有不同看法。
防治方法 (1)精选竹芋类种子,严防种子退化,发现有退化现象,要及时复壮。不要在病株上留取种子,发现少数病株,要及时挖除,以防蔓延。(2)竹芋类栽植制种区要远离有黄瓜花叶病毒的寄主,以减少传染。(3)为有效地控制该病发生,及时喷药灭蚜是十分重要的措施。常用的杀虫剂有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200倍液、3%莫比朗乳油15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