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朱顶红叶斑病 |
病害别名: | 孤挺花叶斑病 、 孤挺花褐斑病 |
病害英文名: |
Common knight’s Star Phyllosticta leaf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朱顶红生叶点霉 |
病原学名: | Phyllosticta amaryllidicola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菌目,叶点霉属,朱顶红生叶点霉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器黑色至黑褐色, 球形至扁球形, 大小126~182 μm, 散生在寄主表皮下, 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 , 壁较厚。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卵圆形, 单胞无色至浅榄褐色, 大小11~12.6 × 6.8~7.2( 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各地均有发生 , 且发病率较高。一般从植株叶片顶端或 边缘开始发生 , 先在叶面上出现红色小斑 , 后逐渐扩展。靠近叶尖端的病斑向叶内扩展 , 使叶的 1/3~1/2 处变成水浸湿腐状 , 呈黄褐色至褐色。病斑边缘隆起带线纹 , 中央干缩凹陷 , 呈斑驳状枯黄 , 后变成灰白色 , 后期病部长出许多黑色小粒点 ,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发病重的整株叶片枯黄 , 造成全株枯萎死亡。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部或随病残叶留在地上越冬 , 翌年4~5 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该病扩展很快 , 病情也很严重。武汉地区7~8 月高温季节 , 雨日多 , 空气湿度大 , 湿气滞留或浇水过多易发病 ,10 月下旬病情扩展趋缓 ; 广东秋末冬初发病 ,10~11 月移入棚室内 , 该病继续扩展蔓延。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精心养护。朱顶红喜肥 , 喜欢在肥沃、腐殖质多、排水良好的地块或盆土中生长 , 尽量满足其对肥水要求 , 浇水改在上午或下午 2 时左右 , 防止叶面溅上水滴 , 减少病菌传播 , 抑制孢子萌发。 (2) 秋末冬初移入棚室之前 , 彻底清除病叶 , 发现病株要分别放置进行隔离。 (3) 在植株入室前或发病初期及时喷洒 50% 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50% 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 40% 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 25% 使百克乳油800倍液、 50% 杀菌王(氯溴异氰脲酸) 水溶性粉剂 1000~1500 倍液 , 隔 10 天左右 1 次 , 防治 2~3 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孤挺花叶斑病、褐斑病。各地均有发生 , 且发病率较高。一般从植株叶片顶端或 边缘开始发生 , 先在叶面上出现红色小斑 , 后逐渐扩展。靠近叶尖端的病斑向叶内扩展 , 使叶的 1/3~1/2 处变成水浸湿腐状 , 呈黄褐色至褐色。病斑边缘隆起带线纹 , 中央干缩凹陷 , 呈斑驳状枯黄 , 后变成灰白色 , 后期病部长出许多黑色小粒点 ,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发病重的整株叶片枯黄 , 造成全株枯萎死亡。
病原 Phyllosticta amaryllidicola 称朱顶红生叶点霉 , 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黑色至黑褐色, 球形至扁球形, 大小126~182 μm, 散生在寄主表皮下, 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 , 壁较厚。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卵圆形, 单胞无色至浅榄褐色, 大小11~12.6 × 6.8~7.2( 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部或随病残叶留在地上越冬 , 翌年4~5 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该病扩展很快 , 病情也很严重。武汉地区7~8 月高温季节 , 雨日多 , 空气湿度大 , 湿气滞留或浇水过多易发病 ,10 月下旬病情扩展趋缓 ; 广东秋末冬初发病 ,10~11 月移入棚室内 , 该病继续扩展蔓延。
防治方法 (1) 精心养护。朱顶红喜肥 , 喜欢在肥沃、腐殖质多、排水良好的地块或盆土中生长 , 尽量满足其对肥水要求 , 浇水改在上午或下午 2 时左右 , 防止叶面溅上水滴 , 减少病菌传播 , 抑制孢子萌发。 (2) 秋末冬初移入棚室之前 , 彻底清除病叶 , 发现病株要分别放置进行隔离。 (3) 在植株入室前或发病初期及时喷洒 50% 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50% 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 40% 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 25% 使百克乳油800倍液、 50% 杀菌王(氯溴异氰脲酸) 水溶性粉剂 1000~1500 倍液 , 隔 10 天左右 1 次 , 防治 2~3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