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芝麻细菌性角斑病 |
病害别名: | 芝麻假单胞叶斑病 、 芝麻斑点细菌病 |
病害英文名: |
Sessame bacterial angular leaf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丁香假单胞菌芝麻致病变种 |
病原学名: |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esami(Malkoff.)Young et al. |
分类地位: | 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假单孢菌属,丁香假单胞菌芝麻致病变种 |
病原介绍: | 菌体杆状 , 大小 1.2~3.8 × 0.6~0.8(μm), 单生或双生 , 无荚膜无芽孢 , 极生 2~5 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生长适温 30 ℃ , 最高 35 ℃ , 最低 0 ℃ ,41 ℃不能生长 , 致死温度约 49 ℃。病菌有 2 个生理小种。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主要为害叶片。苗期、成株均可发病。幼苗刚出土即可染病 , 近地面处的叶柄基部变黑枯死。成株叶片染病 , 病斑呈多角形 , 大小 2~4(mm), 黑褐色 , 前期有黄色晕圈 , 后期不明显。湿度大时 , 叶背溢有菌脓 , 干燥时病斑脱落或穿孔 , 造成早期落叶。 |
发病规律: |
病菌在种子和叶片上越冬 , 播种带菌种子是该病主要初侵染源 , 病菌也可在病残体中越冬 , 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 1 个月 ,4~40 ℃条件下病菌可在病残体上存活 165 天 , 在种子上能存活 11 个月 , 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细菌 |
防治办法: |
(1) 种子处理。种子用 0.5% 的 96%硫酸铜或置入 48~53 ℃温水中浸种 30 分钟 , 防效可达 80% 以上。国外用 51~52 ℃温水浸种 10 分钟或用 0.025% 硫酸链霉素浸种效果也很好。 (2) 发病初期及早喷洒 1: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 20%噻菌铜 ( 龙克菌 ) 悬浮剂 500倍液、 47% 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700 ~800倍液、 30% 琥胶肥酸铜 ( 扫细 ) 悬浮剂 400 ~500倍液、 72% 农用硫酸链霉素 3000 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芝麻假单胞叶斑病、芝麻斑点细菌病。主要为害叶片。苗期、成株均可发病。幼苗刚出土即可染病 , 近地面处的叶柄基部变黑枯死。成株叶片染病 , 病斑呈多角形 , 大小 2~4(mm), 黑褐色 , 前期有黄色晕圈 , 后期不明显。湿度大时 , 叶背溢有菌脓 , 干燥时病斑脱落或穿孔 , 造成早期落叶。
病原 Pseudomonas syringae pv.sesami(Malkoff.)Young et al. 称丁香假单胞菌芝麻致病变种 , 属细菌。菌体杆状 , 大小 1.2~3.8 × 0.6~0.8(μm), 单生或双生 , 无荚膜无芽孢 , 极生 2~5 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生长适温 30 ℃ , 最高 35 ℃ , 最低 0 ℃ ,41 ℃不能生长 , 致死温度约 49 ℃。病菌有 2 个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种子和叶片上越冬 , 播种带菌种子是该病主要初侵染源 , 病菌也可在病残体中越冬 , 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 1 个月 ,4~40 ℃条件下病菌可在病残体上存活 165 天 , 在种子上能存活 11 个月 , 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种子处理。种子用 0.5% 的 96%硫酸铜或置入 48~53 ℃温水中浸种 30 分钟 , 防效可达 80% 以上。国外用 51~52 ℃温水浸种 10 分钟或用 0.025% 硫酸链霉素浸种效果也很好。 (2) 发病初期及早喷洒 1: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 20%噻菌铜 ( 龙克菌 ) 悬浮剂 500倍液、 47% 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700 ~800倍液、 30% 琥胶肥酸铜 ( 扫细 ) 悬浮剂 400 ~500倍液、 72% 农用硫酸链霉素 3000 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