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 |
病害别名: | 玉米灰霉病 |
病害英文名: |
Corn Botryti ear or kernel r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灰葡萄孢 |
病原学名: | Botrytis cinerea Person ex Fr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灰葡萄孢 |
病原介绍: | 子座埋生在寄主组织内 , 分生孢子梗细长从表皮表面长出 , 直立 , 分枝少 , 深褐色 , 具隔膜 6~16 个 , 大小 880~2340 × 11~22( μ m), 分生孢子梗端先缢缩后膨大 , 膨大部具小瘤状突起 , 突起上着生分生孢子 ; 分生孢子单胞无色 , 近球形或椭圆形 , 大小 5~12.5 × 3~9.5( μ m)。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雌穗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主要为害雌穗。花丝染病病部呈水渍状。果穗染病多发生在有机械伤或昆虫为害的穗上 , 籽粒上或籽粒间生灰色至灰绿色霉状物 , 常在穗的尖端或上半部发生。近年辽宁发生较多。 |
发病规律: |
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 丝体 , 其上着生分生孢子 , 借气流传播蔓延。遇有适温及叶面有水滴条件 , 孢子萌发产生芽管 , 从伤口或衰弱的组织上侵入。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 后逐渐形成菌核越冬。该病发生与寄主生育状况有关 , 寄主衰弱或受低温侵袭 , 相对湿度高于 94% 及适温易发病。地势低洼、栽植密度过大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夏玉米不可栽植过密 , 注意玉米田通风。 (2) 采用垄作或高、矮品种隔畦种植。 (3)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玉米灰霉病。主要为害雌穗。花丝染病病部呈水渍状。果穗染病多发生在有机械伤或昆虫为害的穗上 , 籽粒上或籽粒间生灰色至灰绿色霉状物 , 常在穗的尖端或上半部发生。近年辽宁发生较多。
病原 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 称灰葡萄孢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形态特征参见
小麦灰霉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 丝体 , 其上着生分生孢子 , 借气流传播蔓延。遇有适温及叶面有水滴条件 , 孢子萌发产生芽管 , 从伤口或衰弱的组织上侵入。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 后逐渐形成菌核越冬。该病发生与寄主生育状况有关 , 寄主衰弱或受低温侵袭 , 相对湿度高于 94% 及适温易发病。地势低洼、栽植密度过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夏玉米不可栽植过密 , 注意玉米田通风。 (2) 采用垄作或高、矮品种隔畦种植。 (3)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