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假黑粉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rn false smu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稻绿核菌 |
病原学名: | Ustilaginoidea oryzae (Patou.)Bref、U.virens(Cke.)Tak.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绿核菌属,稻绿核菌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座 6~12 × 4~6(μm), 表面墨绿色 , 内层橙黄色 , 中心白色。分生孢子梗直径 2~ 2.5(μm)分生孢子单胞厚壁 , 表面有面瘤突 , 近球形 , 大小4~5(μm) 。菌核从分生孢子座生出 , 长椭圆形 , 长 2~2O mm, 在土表萌发产生子座 , 橙黄色 , 头部近球形 , 大小 1~ 3 mm, 有长柄 , 头部外围生子囊壳 , 子囊壳瓶形 ,子囊无色 , 圆筒形 , 大小 180~220μm , 子囊子无色 , 单胞 , 线形 , 大小 120~180 × 0.5~1(μm) 。厚垣孢子墨绿色 , 球形 , 表面有瘤状突起 , 大小 3~5 × 4~6(μm) 。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花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玉米雄花序上产生菌瘿或称菌核 , 代替雄花 , 好象玉米麦角病。一般仅少数花受侵染。在雄花上形成一个近椭圆形的墨绿色孢子座 , 外表看类似玉米黑粉病的椭圆形菌瘤 , 因此称为假黑粉病。分布各玉米种植区。湖南、四川受害最重。 |
发病规律: |
以菌核混杂在种子里或在地面上越冬。翌春菌核萌发 , 产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种植抗病品种如海玉 8 号、辽源、 1 号、农大60、吉单 101 、科单 102 、春杂 2号、西星糯 1 号、津玉 61 、豫玉 26 号、浚单 18 、济单 94-2 、济单七号、农大 108 、登海 6213 、登海3707 、屯玉 13 号、蒙丰 88 、农大高油 115 、金象 3 号、连玉 19 号、郑单 958 、濮单 6 号等。一般耐旱品种较抗病 , 马齿型玉米较甜玉米抗病 , 早熟种较晚熟种发病轻。黑粉病发生重的地区要慎重推广含 478 或其改良系亲本的杂交品种。 (2) 加强农业防治 早春防治玉米螟等害虫 , 防止造成伤口。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秋季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翻土壤。实行 3 年轮作。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注意防旱 , 防止旱涝不均。抽雄前适时灌溉 , 勿受旱。采种田在去雄前割净病瘤 , 集中深埋 , 不可随意丢弃在田间 , 以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3)药剂处理种子是防治该病的关键 , 首选 6% 戊唑醇 ( 立克秀 ) 悬浮种衣剂每 5Okg 种子用药 50~100ml 拌种 , 先按 0.7~1kg 水稀释后 , 倒在种子上迅速搅拌 , 直至药液均匀地分布到每粒种子上 , 防效好 , 安全性高。此外 , 也可选用 12.5% 烯唑醇 ( 速保利 ) 拌种剂 , 每 5Okg 种子用药240~320ml( 有效成分 30~40g) 拌种。还可用 10% 咯菌腈( 适乐时 ) 悬浮种衣剂 50~100ml 拌玉米种子 100kg , 防效优异。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玉米雄花序上产生菌瘿或称菌核 , 代替雄花 , 好象玉米麦角病。一般仅少数花受侵染。在雄花上形成一个近椭圆形的墨绿色孢子座 , 外表看类似玉米黑粉病的椭圆形菌瘤 , 因此称为假黑粉病。分布各玉米种植区。湖南、四川受害最重。
病原 Ustilaginoidea oryzae (Patou.)Bref=U.virens(Cke.)Tak. 称稻绿核菌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成熟的菌核圆形 , 大小 5~8mm; 橄榄绿色至黑色 , 内部为白色绒毛状。分生孢子圆球 形具小刺 , 橄榄绿色 , 直径 4~7μm。分生孢子从有分隔的黄绿色菌丝上的短小梗上产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核混杂在种子里或在地面上越冬。翌春菌核萌发 , 产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 种植抗病品种如海玉 8 号、辽源、 1 号、农大60、吉单 101 、科单 102 、春杂 2号、西星糯 1 号、津玉 61 、豫玉 26 号、浚单 18 、济单 94-2 、济单七号、农大 108 、登海 6213 、登海3707 、屯玉 13 号、蒙丰 88 、农大高油 115 、金象 3 号、连玉 19 号、郑单 958 、濮单 6 号等。一般耐旱品种较抗病 , 马齿型玉米较甜玉米抗病 , 早熟种较晚熟种发病轻。黑粉病发生重的地区要慎重推广含 478 或其改良系亲本的杂交品种。 (2) 加强农业防治 早春防治玉米螟等害虫 , 防止造成伤口。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秋季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翻土壤。实行 3 年轮作。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注意防旱 , 防止旱涝不均。抽雄前适时灌溉 , 勿受旱。采种田在去雄前割净病瘤 , 集中深埋 , 不可随意丢弃在田间 , 以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3)药剂处理种子是防治该病的关键 , 首选 6% 戊唑醇 ( 立克秀 ) 悬浮种衣剂每 5Okg 种子用药 50~100ml 拌种 , 先按 0.7~1kg 水稀释后 , 倒在种子上迅速搅拌 , 直至药液均匀地分布到每粒种子上 , 防效好 , 安全性高。此外 , 也可选用 12.5% 烯唑醇 ( 速保利 ) 拌种剂 , 每 5Okg 种子用药240~320ml( 有效成分 30~40g) 拌种。还可用 10% 咯菌腈( 适乐时 ) 悬浮种衣剂 50~100ml 拌玉米种子 100kg , 防效优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