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茎腐病 |
病害别名: | 玉米青枯病 、 玉米茎基腐病 、 玉米根腐病 、 玉米晚枯病 |
病害英文名: |
Corn stem r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禾谷镰孢 |
病原学名: |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禾谷镰孢 |
病原介绍: | 在PSA上气生菌丝棉絮状,白色、草珠红色、石竹紫色,基物表面呈石竹紫色,培养基不变色。在Bilaiy培养基上和米饭培养基上大型分生孢子多,镰刀形,顶孢渐尖,基胞足跟明显,具2~6个隔膜,多为3~5隔,2隔膜着大小16.5~26.4×3.3~4.9μm;3~4隔膜者大小23.1~56 × 3.3~5.8μm;厚垣孢子球形;产孢细胞单瓶梗。 |
病原中文名: | 串珠镰孢 |
病原学名: |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串珠镰孢 |
病原介绍: | 气生菌丝粉红色 , 菌落较繁茂 , 小型分生孢子链生 , 椭圆形 , 大小 6~10 × 3~ 4μm ; 大型分生孢子弯月形,3~5 个分隔 , 大小 17.5~21 × 3.5~4.9μm。在 PSA 培养基上 , 开始呈白色绒毛状圆形菌落 , 病菌在培养基上生长迅速 , 后期产出紫色色素。有时可产生橘橙色分生孢子座。基物表面牵牛紫色 , 培养基不变色。 病菌产生大、小两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梭形至镰刀形、直或稍弯 , 多具隔膜 3~5 个,3 个隔膜的大小 25~55 × 3~4.5μm。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多 , 卵形至椭圆形 , 在产孢细胞上串生 , 也有假头生。少数具 1 隔膜 , 大小 7~11.5 × 2~3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茎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 , 乳熟末期至蜡熟期进入显症高峰。从始见病叶至全株显症一般 7 天 , 短的 1~3 天 , 长的可持续 15 天。常见有 3 种类型。青枯型 即典型症状或称急性型。叶片自下而上突然萎蔫 , 迅速枯死 , 叶片灰绿色、 水烫状。田间 80% 以上病株呈青枯状 , 灌浆期后乳熟至蜡熟期症状明显。黄枯型 又称慢性型。包括从上向下枯死和自下而上枯死两种 , 叶片逐渐变黄而死。 该型多见于抗病品种 , 发病时期与青枯型相近。茎基局部软腐。 湿腐型植株上部仍然青校绿叶 , 一般不多见。 |
发病规律: |
该病是土传病害 , 且由多种寄生和半寄生性病原菌引起。病菌在 种子上或土壤、肥料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带病种子和病残体是主要初侵染源 , 从根部伤口侵 入。矮秆品种、早熟品种易染病。玉米抽雄期至成熟期高温、高湿是茎腐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 件。尤其是雨后骤晴 , 土壤湿度大 , 气温剧升 , 往往导致该病暴发成灾。适时晚播 , 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和良好的土壤透气性可减轻或延缓发病。在栽培因素中 , 氮、磷、钾合理施用能增强植株长势 , 提高抗病性 , 尤其是氯化钾能减轻茎腐病的发生。对氮肥能影响茎腐病发生有不同看法。栽植过密及连作地发病重。人工打叶和玉米螟等为害均能加重发病。此外许多叶部、穗部和根部病害对茎腐病也具诱发作用。从病原来看禾谷镰刀菌在高湿、中湿、低湿条件下都能致病 , 高湿、中湿条件下发病率高。串珠镰刀菌在高湿条件不发病 , 而腐霉菌只在高湿条件下才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在明确当地致病菌种类和主要发病规律后 , 以应用抗病品种为基础 , 配合药剂处理种子、调整茬口、适期晚播、合理密植、与矮秆作物间作、增施有机肥和硫酸钾肥、及时防治玉米螟等综防措施 , 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和为害。 (1) 选用抗病自交系 , 培育抗病品种如 登海 3 号、登海 3707、登海 3687 、登海 6213 、沈单 10 号、济单七号、济单 94-2 、浚单 18 、雅玉 12 、金象四号、金象一号、金象二号、原玉 9 号、吉新 205 、超甜 21 号、华甜玉 1 号、垦黏 1 号、渝糯 7号、西星糯 1 号、筑糯 5 号、恒丰 1 号、农大高油 115 、农大 84 、濮单 5 号、屯玉 27 号、屯玉 1 号、屯玉 2 号、屯玉 3 号、屯玉 65 号、潞玉十三号、郑单 958 、铁单 8 号、沈单 7 号、丹玉 6 号、 13 号、 16 号、农大 40 、中丹 11 号、冀单 29 、 30 等。 (2)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根据土质、地势和肥力 ,667 ㎡ 施优质农家肥 3000 ~4000 kg, 纯氮 13~15kg, 如使用的品种不是抗病品种 ,667 ㎡ 基施硫酸钾 8~1Okg 或氯化钾 15~2Okg 。如用秸秆沤肥待充分发酵后再施用 , 减少菌源。(3)扩大玉米、小麦、马铃薯等多种形式间作面积。 (4) 适期晚播。 (5) 与大豆、花生等作物轮作 , 合理密植 , 及时防治黏虫、玉米螟和地下害虫。 (6) ①玉米茎腐病菌多在玉米苗期就在根内处于潜伏侵染状态 , 后期条件适宜时又会扩展、显症 , 为此应在播种前用 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200 g( 有效成分 3Og) 拌 5Okg 玉米种子充分拌匀后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 0.3% 的药量拌种。 ②用种子重量 4% 的 5% 根宝种衣剂拌种 , 效果很好。③防治玉米的镰刀菌茎腐病 , 每 5Okg 种子用 10% 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5O m1, 先以 0.25~0.5kg 水稀释药液后均匀拌和种子 , 晾干后即可播种。 (7) 玉米进入雨季 , 茎腐病迅速扩展时 , 马上用 50% 氯溴异氰尿酸 ( 消菌灵 ) 水溶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50% 福?异菌 ( 灭霉灵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喷淋茎下部。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青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晚枯病。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 , 乳熟末期至蜡熟期进入显症高峰。从始见病叶至全株显症一般 7 天 , 短的 1~3 天 , 长的可持续 15 天。常见有 3 种类型。青枯型 即典型症状或称急性型。叶片自下而上突然萎蔫 , 迅速枯死 , 叶片灰绿色、 水烫状。田间 80% 以上病株呈青枯状 , 灌浆期后乳熟至蜡熟期症状明显。黄枯型 又称慢性型。包括从上向下枯死和自下而上枯死两种 , 叶片逐渐变黄而死。 该型多见于抗病品种 , 发病时期与青枯型相近。茎基局部软腐。 湿腐型植株上部仍然青校绿叶 , 一般不多见。
病原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称禾谷镰孢、 F.moniliforme (Sheld.)S.et H. 称串珠镰刀菌 , 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 称瓜果腐霉和 Pythium inflatum Matth 称肿囊腐霉及 Pythium graminicola 称禾生腐霉菌。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禾谷镰孢有性态为 Gibberella zeae Schw.Petch. 称玉蜀泰赤霉 ; 串珠镰孢有性态为 G.fujikuroi (Saw.)Wr. 称藤仓赤霉 , 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关于玉米茎腐病国外多认为是 F.graminearum 或 F.moniliforme 或 Diplodia maydis 等侵染引起的。中国农科院对采自北京、浙江、黑龙江等 14 省市 508 株青枯病株进行分离 , 腐霉菌出现频率为 67.5% 、镰刀菌为 42.3% 。我国有专家认为 , 该病的病原菌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间存有较大差异 , 多数认为是禾谷镰孢和串珠镰孢及腐霉菌。河北、湖北、广西主要致病菌是串珠镰刀菌。陕西、吉林、河南以禾谷镰刀菌为主 ; 山东系瓜果腐霉和禾谷镰刀菌复合侵染 ; 北京、浙江为禾生腐霉和肿囊腐霉菌 ; 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也分离到腐霉菌。上述几种病原菌均能产生果胶甲酯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其中禾生腐霉菌还能产生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在病菌侵染过程中 , 腐霉菌和镰刀菌产生的毒素和细胞壁降解酶起到重要作用 , 酶和毒素的相互作用可能构成了病菌的综合侵染力。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是土传病害 , 且由多种寄生和半寄生性病原菌引起。病菌在 种子上或土壤、肥料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带病种子和病残体是主要初侵染源 , 从根部伤口侵 入。矮秆品种、早熟品种易染病。玉米抽雄期至成熟期高温、高湿是茎腐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 件。尤其是雨后骤晴 , 土壤湿度大 , 气温剧升 , 往往导致该病暴发成灾。适时晚播 , 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和良好的土壤透气性可减轻或延缓发病。在栽培因素中 , 氮、磷、钾合理施用能增强植株长势 , 提高抗病性 , 尤其是氯化钾能减轻茎腐病的发生。对氮肥能影响茎腐病发生有不同看法。栽植过密及连作地发病重。人工打叶和玉米螟等为害均能加重发病。此外许多叶部、穗部和根部病害对茎腐病也具诱发作用。从病原来看禾谷镰刀菌在高湿、中湿、低湿条件下都能致病 , 高湿、中湿条件下发病率高。串珠镰刀菌在高湿条件不发病 , 而腐霉菌只在高湿条件下才发病。
防治方法 在明确当地致病菌种类和主要发病规律后 , 以应用抗病品种为基础 , 配合药剂处理种子、调整茬口、适期晚播、合理密植、与矮秆作物间作、增施有机肥和硫酸钾肥、及时防治玉米螟等综防措施 , 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和为害。 (1) 选用抗病自交系 , 培育抗病品种如 登海 3 号、登海 3707、登海 3687 、登海 6213 、沈单 10 号、济单七号、济单 94-2 、浚单 18 、雅玉 12 、金象四号、金象一号、金象二号、原玉 9 号、吉新 205 、超甜 21 号、华甜玉 1 号、垦黏 1 号、渝糯 7号、西星糯 1 号、筑糯 5 号、恒丰 1 号、农大高油 115 、农大 84 、濮单 5 号、屯玉 27 号、屯玉 1 号、屯玉 2 号、屯玉 3 号、屯玉 65 号、潞玉十三号、郑单 958 、铁单 8 号、沈单 7 号、丹玉 6 号、 13 号、 16 号、农大 40 、中丹 11 号、冀单 29 、 30 等。 (2)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根据土质、地势和肥力 ,667 ㎡ 施优质农家肥 3000 ~4000 kg, 纯氮 13~15kg, 如使用的品种不是抗病品种 ,667 ㎡ 基施硫酸钾 8~1Okg 或氯化钾 15~2Okg 。如用秸秆沤肥待充分发酵后再施用 , 减少菌源。(3)扩大玉米、小麦、马铃薯等多种形式间作面积。 (4) 适期晚播。 (5) 与大豆、花生等作物轮作 , 合理密植 , 及时防治黏虫、玉米螟和地下害虫。 (6) ①玉米茎腐病菌多在玉米苗期就在根内处于潜伏侵染状态 , 后期条件适宜时又会扩展、显症 , 为此应在播种前用 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200 g( 有效成分 3Og) 拌 5Okg 玉米种子充分拌匀后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 0.3% 的药量拌种。 ②用种子重量 4% 的 5% 根宝种衣剂拌种 , 效果很好。③防治玉米的镰刀菌茎腐病 , 每 5Okg 种子用 10% 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5O m1, 先以 0.25~0.5kg 水稀释药液后均匀拌和种子 , 晾干后即可播种。 (7) 玉米进入雨季 , 茎腐病迅速扩展时 , 马上用 50% 氯溴异氰尿酸 ( 消菌灵 ) 水溶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50% 福?异菌 ( 灭霉灵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喷淋茎下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