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害中文名: |
油菜细菌性黑斑病 |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 病害英文名: |
Bird Rape bacterial black spot |
| 病原信息: |
| 病原中文名: | 丁香假单胞菌斑点致病变种 |
| 病原学名: |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maculicola (Mc culloch) Young et al. |
| 分类地位: | 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假单孢菌属,丁香假单胞菌斑点致病变种 |
| 病原介绍: | 菌体杆状或链状,无芽孢,具1~5根极生鞭毛,大小0.8~0.9×1.5~2.5(μm),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在肉汁胨琼脂平面上菌落平滑有光泽,白色至灰白色,边缘初圆形,后具皱褶。在肉汁胨培养液中云雾状,没有菌膜。在KB培养基上产生蓝绿色荧光。该菌发育适温25~27℃,最高29~30℃,最低0℃,致死温度48~49℃经10分钟,适应pH6.1~8.8,最适pH7。 |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 寄主信息: |
|
| 侵染部位: |
叶、茎、荚 |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 病害症状: |
叶片染病先在叶片上形成 1 mm 大小的水浸状小斑点 , 初为暗绿色 , 后变为浅黑至黑褐色 , 病斑中间色深发亮具光泽 , 有的病斑沿叶脉扩展 , 数个病斑常融合成不规则坏死大斑 , 严重的叶脉变褐 , 叶片变黄脱落或扭曲变形。茎和荚染病产生深褐色不规则条状斑。在角果上产生凹陷不规则褐色疹状斑。 |
| 发病规律: |
病菌主要在种子上或土壤及病残体上越冬 ,在土壤中可存活 1 年以上 , 随时均可侵染 , 雨后易发病。 |
| 预测预报: |
|
| 病害分类: |
细菌 |
| 防治办法: |
(1) 选用抗软腐病的品种。 (2) 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有年以上轮作 ,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物 , 集中深埋或烧毁。 (3) 建立无病留种地 , 带菌种子可用种子重量 0.4% 的 50% 琥胶肥酸铜 (DT) 可湿性粉剂拌种或丰灵 50~100 g 拌油菜种子 150g 后播种。(4) 发现少量病株及时拔除 , 于发病初期喷洒 30% 琥胶肥酸铜 ( 扫细 ) 悬浮剂 400~500倍液或 72% 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3000 倍液、 47% 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77% 可杀得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 20% 噻菌铜 ( 龙克菌 ) 悬浮剂 600倍液。每 667㎡喷对好的药液 40~50L 。油菜对铜剂敏感 , 要严格掌握用药量 , 以避免产生药害。 |
| 为害情况: |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和荚。叶片染病先在叶片上形成 1 mm 大小的水浸状小斑点 , 初为暗绿色 , 后变为浅黑至黑褐色 , 病斑中间色深发亮具光泽 , 有的病斑沿叶脉扩展 , 数个病斑常融合成不规则坏死大斑 , 严重的叶脉变褐 , 叶片变黄脱落或扭曲变形。茎和荚染病产生深褐色不规则条状斑。在角果上产生凹陷不规则褐色疹状斑。
病原 Rseudomonas syringae pv.maculicola (Mc culloch)Young et al. 称丁香假单胞菌点致病变种 ( 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假单胞菌 ), 属细菌。菌体杆状或链状 , 无芽孢 , 具 1~5 根极生鞭毛 , 大小 1.5~2.5 × 0.8~0.9(μm), 革兰氏染色阴性 , 好气性。在肉汁胨琼脂平面上菌落平滑有光泽 , 白色至灰白色 , 边缘初圆形 , 后具皱褶。在肉汁胨培养液中云雾状 , 没有菌膜。在 KB 培养基上产生蓝绿色荧光。该菌发育适温 25~27 ℃ , 最高 29~30 ℃ , 最低 0 ℃ , 致死温度 48~49 ℃经 10 分钟 , 适应 pH6.1~8.8, 最适 pH7。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在种子上或土壤及病残体上越冬 ,在土壤中可存活 1 年以上 , 随时均可侵染 , 雨后易发病。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软腐病的品种。 (2) 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有年以上轮作 ,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物 , 集中深埋或烧毁。 (3) 建立无病留种地 , 带菌种子可用种子重量 0.4% 的 50% 琥胶肥酸铜 (DT) 可湿性粉剂拌种或丰灵 50~100 g 拌油菜种子 150g 后播种。(4) 发现少量病株及时拔除 , 于发病初期喷洒 30% 琥胶肥酸铜 ( 扫细 ) 悬浮剂 400~500倍液或 72% 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3000 倍液、 47% 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77% 可杀得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 20% 噻菌铜 ( 龙克菌 ) 悬浮剂 600倍液。每 667㎡喷对好的药液 40~50L 。油菜对铜剂敏感 , 要严格掌握用药量 , 以避免产生药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