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樱桃番茄晚疫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herry tomato late bligh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致病疫霉 |
病原学名: | 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致病疫霉 |
病原介绍: | 菌丝分枝 , 无色无隔 , 较细 , 多核。孢囊梗无色 , 单根或多根成束 , 由气孔伸出 ; 孢囊梗较菌丝稍细 , 分枝上有结节状膨大处 , 大小 624~1136 × 6.27~7.46μm 。孢子囊顶生或侧生 , 卵形或近圆形 , 无色 , 顶端有乳突 , 基部具短柄 , 孢子囊中游动孢子少于 12 个 , 孢子囊大小 22.5~40×17.5~22.5μm。卵孢子不多见。菌丝发育适温 24 ℃ , 最高 30 ℃ , 最低 10~13 ℃。孢子囊形成温限 3~36 ℃ , 相对湿度高于 91%, 或 18~22 ℃ , 相对湿度 100% 最适。孢子萌发,10 ℃条件下需 3 小时,15 ℃ 2 小时。 20~25 ℃ 1.5 小时芽管才能侵入。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幼苗、叶、茎、果实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幼苗染病 , 病斑由叶片向主茎蔓延 , 使茎变细并呈黑褐色 , 致全株萎蔫或折倒 , 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白霉 ; 叶片染病 , 多从植株下部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 , 初为暗绿色水浸状不整形病斑 , 扩大后转为褐色。高湿时 , 叶背病健部交界处长白霉 ; 茎上病斑呈黑褐色腐败状 , 引致植株萎蔫 ; 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 , 病斑初呈油浸状暗绿色 , 后变成暗褐色至棕褐色 , 稍凹陷 , 边缘明显 , 云纹不规则 , 果实一般不变软 , 湿度大时其上长少量白霉 , 迅速腐烂。 |
发病规律: |
番茄晚疫病菌主要在冬季栽培的番茄及马铃薯块茎中越冬 , 有时可以厚垣孢子在落入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到番茄植株上 , 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 , 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 , 病菌的营养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或细胞内扩展蔓延 , 经 3~4 天潜育 , 病部长出菌丝和孢子囊 , 借风雨传播蔓延 , 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 引起该病流行。尤其中心病株出现后 , 伴随雨季到来 , 病势扩展迅速。此病发生见于白天气温 24 ℃以下 , 夜间 10 ℃以 上 , 相对湿度 75%~100%, 持续时间长。相对湿度高于 85%, 孢囊梗从气孔中伸出 ; 相对湿度高于 95%, 孢子囊形成 ; 当寄主表面有水膜时 , 孢子囊才能产生游动孢子或休止孢子萌发并产生芽管。温度条件容易满足 , 能否发病或流行取决于有无饱和的相对湿度或水滴。因此 , 降雨的早晚 , 雨日多少 , 雨量大小及持续时间长短是决定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高温低湿 , 孢子囊易失活 , 常温下 , 相对湿度低于 80% 仅存活几小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 , 致田间湿度大 , 易诱发此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保护地番茄从苗期开始 , 严格控制生态条件 , 防止棚室高湿条件出现。 (2) 种植抗病品种 , 如宇番 1 号、杂 93-15 、圆红、中杂 7 号、晋番茄 1 号、渝红 2 号、中蔬 4 号、 中蔬 5 号、佳红、中杂 4 号等。耐病品种有 : 豫番茄 3 号、豫番茄 5 号、吉农大粉、晋番 3 号、鲁番茄 7 号等。 (3)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 合理密植 ,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加强田间管理 , 及时打杈。 (4) 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 , 可选用以下方法和药剂。①保护地采用烟雾法 ,667m2 施用 45% 百菌清烟剂 , 每 667m2 1 次 200~250g, 预防或熏治。②采用粉尘法 , 喷撒 5% 百菌清粉尘剂每 667m2 1 次 1kg, 隔 9 天 1 次。③在番茄发病初期喷洒 0.5% OS-施特灵 ( 甲壳素 ) 水剂 300~500 倍液或 52.5% 口恶 瞠菌酣?霜腺 ( 抑快净 ) 水分散粒剂 1500 倍液、 66.8% 霉多 克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10% 氰霜唑 ( 科佳 ) 悬浮剂 50~100mg/L 、 72% 锰锌?霜脲 ( 克露 ) 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 69% 锰锌?烯酷 ( 安克锰锌 ) 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60% 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 70% 丙森子女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 ,667m2用对好的药液 50~60L, 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也可用 50% 多菌灵磺酸盐 ( 溶菌灵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12% 松脂酸铜乳油 600 倍液灌根 , 每株灌对好的药液 0.3L, 隔 10 天左右 1 次 , 连续灌注 3 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幼苗、叶、茎和果实均可受害 , 以叶和青果受害重。幼苗染病 , 病斑由叶片向主茎蔓延 , 使茎变细并呈黑褐色 , 致全株萎蔫或折倒 , 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白霉 ; 叶片染病 , 多从植株下部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 , 初为暗绿色水浸状不整形病斑 , 扩大后转为褐色。高湿时 , 叶背病健部交界处长白霉 ; 茎上病斑呈黑褐色腐败状 , 引致植株萎蔫 ; 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 , 病斑初呈油浸状暗绿色 , 后变成暗褐色至棕褐色 , 稍凹陷 , 边缘明显 , 云纹不规则 , 果实一般不变软 , 湿度大时其上长少量白霉 , 迅速腐烂。
病原 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 , 称致病疫霉 , 属卵菌。菌丝分枝 , 无色无隔 , 较细 , 多核。孢囊梗无色 , 单根或多根成束 , 由气孔伸出 ; 孢囊梗较菌丝稍细 , 分枝上有结节状膨大处 , 大小 624~1136 × 6.27~7.46μm 。孢子囊顶生或侧生 , 卵形或近圆形 , 无色 , 顶端有乳突 , 基部具短柄 , 孢子囊中游动孢子少于 12 个 , 孢子囊大小 22.5~40×17.5~22.5μm。卵孢子不多见。菌丝发育适温 24 ℃ , 最高 30 ℃ , 最低 10~13 ℃。孢子囊形成温限 3~36 ℃ , 相对湿度高于 91%, 或 18~22 ℃ , 相对湿度 100% 最适。孢子萌发,10 ℃条件下需 3 小时,15 ℃ 2 小时。 20~25 ℃ 1.5 小时芽管才能侵入。此菌只为害番茄和马铃薯 , 且对番茄的致病力强。虽然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番茄致病力弱 , 但经多次侵染番茄后 , 致病力可以提高。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番茄晚疫病菌主要在冬季栽培的番茄及马铃薯块茎中越冬 , 有时可以厚垣孢子在落入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到番茄植株上 , 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 , 在田间形成中心病株 , 病菌的营养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或细胞内扩展蔓延 , 经 3~4 天潜育 , 病部长出菌丝和孢子囊 , 借风雨传播蔓延 , 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 引起该病流行。尤其中心病株出现后 , 伴随雨季到来 , 病势扩展迅速。此病发生见于白天气温 24 ℃以下 , 夜间 10 ℃以 上 , 相对湿度 75%~100%, 持续时间长。相对湿度高于 85%, 孢囊梗从气孔中伸出 ; 相对湿度高于 95%, 孢子囊形成 ; 当寄主表面有水膜时 , 孢子囊才能产生游动孢子或休止孢子萌发并产生芽管。温度条件容易满足 , 能否发病或流行取决于有无饱和的相对湿度或水滴。因此 , 降雨的早晚 , 雨日多少 , 雨量大小及持续时间长短是决定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高温低湿 , 孢子囊易失活 , 常温下 , 相对湿度低于 80% 仅存活几小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 , 致田间湿度大 , 易诱发此病。
无公害防治法 (1) 保护地番茄从苗期开始 , 严格控制生态条件 , 防止棚室高湿条件出现。 (2) 种植抗病品种 , 如宇番 1 号、杂 93-15 、圆红、中杂 7 号、晋番茄 1 号、渝红 2 号、中蔬 4 号、 中蔬 5 号、佳红、中杂 4 号等。耐病品种有 : 豫番茄 3 号、豫番茄 5 号、吉农大粉、晋番 3 号、鲁番茄 7 号等。 (3)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 合理密植 ,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加强田间管理 , 及时打杈。 (4) 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 , 可选用以下方法和药剂。①保护地采用烟雾法 ,667m2 施用 45% 百菌清烟剂 , 每 667m2 1 次 200~250g, 预防或熏治。②采用粉尘法 , 喷撒 5% 百菌清粉尘剂每 667m2 1 次 1kg, 隔 9 天 1 次。③在番茄发病初期喷洒 0.5% OS-施特灵 ( 甲壳素 ) 水剂 300~500 倍液或 52.5% 口恶 唑菌酮?霜腺 ( 抑快净 ) 水分散粒剂 1500 倍液、 66.8% 霉多 克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10% 氰霜唑 ( 科佳 ) 悬浮剂 50~100mg/L 、 72% 锰锌?霜脲 ( 克露 ) 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 69% 锰锌?烯酰 ( 安克锰锌 ) 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60% 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 70% 丙森子女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 ,667m2用对好的药液 50~60L, 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也可用 50% 多菌灵磺酸盐 ( 溶菌灵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12% 松脂酸铜乳油 600 倍液灌根 , 每株灌对好的药液 0.3L, 隔 10 天左右 1 次 , 连续灌注 3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