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樱桃番茄叶霉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herry tomato leaf mold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褐孢霉 |
病原学名: | Fulvia fulva (Cooke) Cif.、Cladosporium fulvum Cooke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梗成束地由寄主气孔中伸出 , 多隔 , 暗橄榄色 , 两端淡色 , 稍具分枝 , 有 1~10 个隔膜 , 许多细胞上端向一侧膨大 , 其上产生分生孢子。产孢细胞单芽生或多芽生 , 合轴式延伸 , 大小 127.5~212.9 × 3.0~5.0 μm。 分生孢子串生 , 孢子链通常分枝 , 孢子圆柱形或椭圆形 , 淡褐色至榄褐色 , 光滑 , 具 0~3 个隔膜 , 隔膜处有时稍溢缩 , 大小 12~47.0 × 4.0~10 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茎、花、果实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叶片染病 , 叶面出现不规则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叶背病部初生白色霉层 , 后霉层变为灰褐色或黑褐色绒状 , 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条件适宜时 , 病斑正面也可长出黑霉 , 随病情扩展 , 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 , 植株呈黄褐色干枯。果实染病 , 果蒂附近或果面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 , 硬化凹陷 , 不能食用。嫩茎或果柄染病 , 症状与叶片类似。 |
发病规律: |
以菌丝体和菌丝块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翌年如遇适宜条件 , 产生分生孢子 , 借气流传播 , 病菌从幼苗或成株叶片、萼片、花梗等部位侵入 , 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内 , 如播种带病种子 , 幼苗即染病。病部产生分生孢子 , 借气流传播 , 叶面有水湿条件即萌发 , 长出芽管经气孔侵入 , 菌丝蔓延于细胞间 , 并产出吸器伸入细胞内吸收水分和养分 , 后在病斑上又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温限 9~34 ℃ , 最适 20~25 ℃。气温 22 ℃左右 , 相对湿度高于 90%, 利于病菌繁殖 , 发病重。该病从开始发病到流行成灾 , 一般需 15 天左右。相对湿度低于 80%, 不利于分生孢子形成及病菌侵染和病斑扩展。连阴雨天气 , 大棚通风不良 , 棚内湿度大或光照弱 , 叶霉病扩展迅速 , 晴天光照充足 , 棚内短期增温至 30~36 ℃ , 对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选用抗病品种。浙粉 202, 浙杂 203, 蒙番 3 号 , 晋番茄 4号, 佳粉 15 号、 16 号、 17 号 , 中杂 9 号 , 江苏番茄 2 号、 3 号 , 吉粉 3 号 , 皖粉 3 号 , 圣果 , 中杂 11 号、 12 号 , 辽粉杂 3 号 , 苏保 1 号 , 东农 707, 上海的 9197, 毛粉 818, 毛粉 808, 江苏 1 号、 2 号、 3 号 , 辽源多丽等。京丹 1 号 , 佳红 4 号 , 杂 93-15, 中杂 7 号 , 双抗 2 号 , 金棚 3 号 , 沈粉 3 号 , 抗病佳粉 , 适用于叶霉菌 1 号、 2 号两小种地区种植 , 如发现双抗 2 号失去抗性 , 则可改用该中心育出的抗 4 号小种的品种。此外沈粉 3 号、佳红 15 号抗性较强 , 也可选用。 (2) 播前种子用 53 ℃温水浸种 30 分钟 , 晾干播种。 (3) 发病重地区、应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 以减少初侵染源。 (4) 采用生态防治法 , 加强棚内温湿度管理 , 适时通风 , 适当控制浇水 , 水后及时排湿 , 使其形成不利病害发生的温湿条件 ; 适当密植 , 及时整枝打杈 , 按配方施肥 , 避免氮肥过多 , 提高植株抗病力。 (5) 保护地于发病初期用硫磺粉熏蒸大棚或温室 , 每 55m3 空间 , 用硫磺 0.13kg 、锯末 0.25kg 混合后 , 用木炭或红煤球点燃 , 于定植前把棚内密闭 , 熏 24 小时。 (6) 发病初期用 45% 百菌清烟剂每 667m2 1 次 250g, 熏 1 夜或于傍晚喷撒 7% 叶霉净粉尘剂 , 或 5% 加瑞农粉尘剂或 6.5% 甲硫?霉威粉尘剂或 10% 敌托粉尘剂 , 每 667m2 1 次 1kg, 隔 8~10 天 1 次 , 连续或交替轮换施用。 (7) 用 5406 菌种粉 , 每 667m2 2.5kg , 与碾碎的饼肥 10~15kg 均匀混合施于定植沟内 , 或叶面用 “5406” 3 号剂 600 倍液喷雾 , 可减轻发病。 (8) 可在发病初期喷洒 2% 武夷菌素 (BO-10) 水剂 100~150 倍液或 2% 春雷霉素(加收米)液 20mg/L 、 3% 多氧清水剂 600~900 倍液、 65% 十二烷胍 ( 多果定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47% 春?王铜 ( 加瑞农 ) 可湿性粉剂 700~800 倍液、 25% 啶菌 口恶 唑 ( 菌思奇 ) 乳油每 667m2 13.34~26.67g, 667m2 喷对好的药液 50~65L。 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叶片染病 , 叶面出现不规则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叶背病部初生白色霉层 , 后霉层变为灰褐色或黑褐色绒状 , 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条件适宜时 , 病斑正面也可长出黑霉 , 随病情扩展 , 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 , 植株呈黄褐色干枯。果实染病 , 果蒂附近或果面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 , 硬化凹陷 , 不能食用。嫩茎或果柄染病 , 症状与叶片类似。
病原 Fulvia fulva (Cooke) Cif., 称褐孢霉 , 异名 Cladosporium fulvum Cooke, 称黄枝孢菌 , 均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成束地由寄主气孔中伸出 , 多隔 , 暗橄榄色 , 两端淡色 , 稍具分枝 , 有 1~10 个隔膜 , 许多细胞上端向一侧膨大 , 其上产生分生孢子。产孢细胞单芽生或多芽生 , 合轴式延伸 , 大小 127.5~212.9 × 3.0~5.0 μm。 分生孢子串生 , 孢子链通常分枝 , 孢子圆柱形或椭圆形 , 淡褐色至榄褐色 , 光滑 , 具 0~3 个隔膜 , 隔膜处有时稍溢缩 , 大小 12~47.0 × 4.0~10 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和菌丝块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翌年如遇适宜条件 , 产生分生孢子 , 借气流传播 , 病菌从幼苗或成株叶片、萼片、花梗等部位侵入 , 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内 , 如播种带病种子 , 幼苗即染病。病部产生分生孢子 , 借气流传播 , 叶面有水湿条件即萌发 , 长出芽管经气孔侵入 , 菌丝蔓延于细胞间 , 并产出吸器伸入细胞内吸收水分和养分 , 后在病斑上又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温限 9~34 ℃ , 最适 20~25 ℃。气温 22 ℃左右 , 相对湿度高于 90%, 利于病菌繁殖 , 发病重。该病从开始发病到流行成灾 , 一般需 15 天左右。相对湿度低于 80%, 不利于分生孢子形成及病菌侵染和病斑扩展。连阴雨天气 , 大棚通风不良 , 棚内湿度大或光照弱 , 叶霉病扩展迅速 , 晴天光照充足 , 棚内短期增温至 30~36 ℃ , 对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一串红樱桃番茄等抗病品种。(2) 播前种子用 53 ℃温水浸种 30 分钟 , 晾干播种。 (3) 发病重地区、应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 以减少初侵染源。 (4) 采用生态防治法 , 加强棚内温湿度管理 , 适时通风 , 适当控制浇水 , 水后及时排湿 , 使其形成不利病害发生的温湿条件 ; 适当密植 , 及时整枝打杈 , 按配方施肥 , 避免氮肥过多 , 提高植株抗病力。 (5) 保护地于发病初期用硫磺粉熏蒸大棚或温室 , 每 55m3 空间 , 用硫磺 0.13kg 、锯末 0.25kg 混合后 , 用木炭或红煤球点燃 , 于定植前把棚内密闭 , 熏 24 小时。 (6) 发病初期用 45% 百菌清烟剂每 667m2 1 次 250g, 熏 1 夜或于傍晚喷撒 7% 叶霉净粉尘剂 , 或 5% 加瑞农粉尘剂或 6.5% 甲硫?霉威粉尘剂或 10% 敌托粉尘剂 , 每 667m2 1 次 1kg, 隔 8~10 天 1 次 , 连续或交替轮换施用。 (7) 用 5406 菌种粉 , 每 667m2 2.5kg , 与碾碎的饼肥 10~15kg 均匀混合施于定植沟内 , 或叶面用 “5406” 3 号剂 600 倍液喷雾 , 可减轻发病。 (8) 可在发病初期喷洒 2% 武夷菌素 (BO-10) 水剂 100~150 倍液或 2% 春雷霉素(加收米)液 20mg/L 、 3% 多氧清水剂 600~900 倍液、 65% 十二烷胍 ( 多果定 ) 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47% 春?王铜 ( 加瑞农 ) 可湿性粉剂 700~800 倍液、 25% 啶菌 口恶 唑 ( 菌思奇 ) 乳油每 667m2 13.34~26.67g, 667m2 喷对好的药液 50~65L。 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