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叶菾菜褐斑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Swiss chard brown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菾菜生尾孢 |
病原学名: | Cercospora beticola Sacc.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尾孢属,菾菜生尾孢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梗淡褐色 ,2~17 根束生 , 顶端色淡或无色 , 不分枝 , 大小 22~64 × 3.5~6.5μm。分生孢子无色 , 鞭形 , 直或弯曲 , 顶端尖 , 具 6~10 个隔膜 , 大小 18~163 × 2.5~4.5μm。生长适温 27~30 ℃ , 低于 5 ℃ , 高于 37 ℃不发育 ,45 ℃经 10 分钟致死。分生孢子萌发适温 26~31 ℃ , 适宜相对湿度 98%~100%, 高温高湿孢子易失活。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叶片初生水浸状灰褐色小斑点 , 扩展后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边缘紫褐色至紫色或红色 , 中央灰褐色至灰白色 , 直径 0.5~4.5mm。 湿度大时 , 病斑上长出稀疏的灰白色霉状物 ,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发病规律: |
以菌丝块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 , 菌丝块上产出分生孢子 , 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蔓延。病菌由气孔侵入 , 经 9~10 天潜育 , 又可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当平均最低气温高于 13 ℃ , 旬均温 19~25 ℃ , 降雨 1~2 天以上 , 每次 降雨量大于 10~20mm 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实行 2 年以上轮作 , 施用腐熟有机肥。 (2) 选用无病 , 或贮存 2 年以上的陈种子播种。 (3) 棚室于发病初期喷撒 6.5% 甲霉灵超细粉尘剂 ( 万霉灵 5 号 ), 每 667m2 1 次 1kg, 于傍晚用手摇喷粉器喷撒。 (4) 露地于发病初期喷洒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50% 多?硫 ( 广保 ) 悬浮剂 500 倍液、 10% 口恶 醚唑 ( 世高 ) 水分散粒剂 1500 倍液。每 10 天左右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叶柄。叶片初生水浸状灰褐色小斑点 , 扩展后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边缘紫褐色至紫色或红色 , 中央灰褐色至灰白色 , 直径 0.5~4.5mm。 湿度大时 , 病斑上长出稀疏的灰白色霉状物 ,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Cercospora beticola Sacc., 称菾菜生尾孢 , 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淡褐色 ,2~17 根束生 , 顶端色淡或无色 , 不分枝 , 大小 22~64 × 3.5~6.5μm。分生孢子无色 , 鞭形 , 直或弯曲 , 顶端尖 , 具 6~10 个隔膜 , 大小 18~163 × 2.5~4.5μm。生长适温 27~30 ℃ , 低于 5 ℃ , 高于 37 ℃不发育 ,45 ℃经 10 分钟致死。分生孢子萌发适温 26~31 ℃ , 适宜相对湿度 98%~100%, 高温高湿孢子易失活。本菌除侵染莙荙菜外 , 还可侵染甜菜、菠菜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块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 , 菌丝块上产出分生孢子 , 借气流或雨水传播蔓延。病菌由气孔侵入 , 经 9~10 天潜育 , 又可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当平均最低气温高于 13 ℃ , 旬均温 19~25 ℃ , 降雨 1~2 天以上 , 每次 降雨量大于 10~20mm 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法 (1) 实行 2 年以上轮作 , 施用腐熟有机肥。 (2) 选用无病 , 或贮存 2 年以上的陈种子播种。 (3) 棚室于发病初期喷撒 6.5% 甲霉灵超细粉尘剂 ( 万霉灵 5 号 ), 每 667m2 1 次 1kg, 于傍晚用手摇喷粉器喷撒。 (4) 露地于发病初期喷洒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78% 波?锰锌 ( 科博 ) 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50% 多?硫 ( 广保 ) 悬浮剂 500 倍液、 10% 口恶 醚唑 ( 世高 ) 水分散粒剂 1500 倍液。每 10 天左右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