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叶菾菜蛇眼病 |
病害别名: | 叶菾菜黑脚病 |
病害英文名: |
Swiss chard Phoma leaf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甜菜茎点霉 |
病原学名: | Phoma betae Frank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茎点霉属,甜菜茎点霉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 , 暗褐色 , 埋生在表皮下 , 内含很多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成熟后从顶端孔口逸出。分生孢子单胞 , 无色 , 圆或椭圆形 , 大小 4~6 × 3~4 μ m。在自然条件下和培养基上均能产生厚垣孢子。厚垣孢子圆形 , 无色 , 具厚壁。病菌生育适温 27℃ 左右。分生孢子器形成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 23~25℃ , 最高 33~35℃ , 最低 2~4℃ , 适宜相对湿度 95%~100%, 适宜 pH6.5~7 。该菌在土壤中可存活 8 个月。种子上的病菌干燥条件下可存活 2 年。 1℃经 2~12 小时处理 , 仅有个别孢子萌发 ; O ℃处理 2 小时、1℃处理 24 小时、 38 ℃经 50 分钟 , 孢子均不能萌发。 |
病原中文名: | 甜菜格孢腔菌 |
病原学名: | Pleospora betae (Bert.) Nevodovsky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腔菌纲格孢腔目,格孢腔菌属,甜菜格孢腔菌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 , 暗褐色 , 埋生在表皮下 , 内含很多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成熟后从顶端孔口逸出。分生孢子单胞 , 无色 , 圆或椭圆形 , 大小 4~6 × 3~4 μ m。在自然条件下和培养基上均能产生厚垣孢子。厚垣孢子圆形 , 无色 , 具厚壁。病菌生育适温 27℃ 左右。分生孢子器形成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 23~25℃ , 最高 33~35℃ , 最低 2~4℃ , 适宜相对湿度 95%~100%, 适宜 pH6.5~7 。该菌在土壤中可存活 8 个月。种子上的病菌干燥条件下可存活 2 年。 1℃经 2~12 小时处理 , 仅有个别孢子萌发 ; O ℃处理 2 小时、1℃处理 24 小时、 38 ℃经 50 分钟 , 孢子均不能萌发。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茎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茎基染病 : 发芽后不久即显症 , 严重的未出土即病死。一般出土后 3~4 天显症 , 病株幼苗胚茎变褐 , 尤其接近地面处很明显 , 后茎基部主溢缩 , 引致猝倒。叶片染病 : 初生褐色小斑 , 后扩大成黄褐色圆形小斑和大斑 , 小的直径 2~3mm, 大的 1~2cm, 斑上具同心轮纹和小黑点 ,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块根染病 : 从根头向下腐烂 , 致根部变黑 , 表面呈干燥云纹状 , 后出现灰黑色小粒点 , 排列不规则。 |
发病规律: |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越冬 , 翌年先侵入幼苗形成黑脚。潮湿条件下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逸出分生孢子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 , 进行再侵染。开始侵染老叶 , 采种株收获后侵入根部的引起根部发病或腐烂。收获时 , 切去顶叶过低或沿叶柄基部割断造成的伤口是病菌侵入重要途径。 苗期田间幼苗黑脚病发生适温 19 ℃。土壤干燥易发病。此外 , 施肥不当 , 生长衰弱 , 土壤偏碱等发病重。成株期湿度大易发生蛇眼病。贮藏期窖温高于 4 ℃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选用无病种子。必要时进行种子消毒或用 52 ℃温水浸种60 分钟。适当增加播种量。 (2) 选用无病采种株。根部患病株繁殖的种子带菌率很高 , 因此一定要选用无病采种株。 (3) 加强栽培管理。有条件的每 667m2 施硼砂 0.1~0.6kg, 可提高抗病性。 (4) 发病初期喷洒 30% 氧氯化铜悬浮剂 800 倍液或 30% 碱式硫酸铜悬浮剂 400 倍液、 47% 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12% 绿乳铜乳油600 倍液、 40% 多?硫悬浮剂 500 倍液、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每 667m2 喷对好的药液 50L, 连防 2~3 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叶菾菜蛇眼病又称黑脚病。主要为害幼苗。茎基染病 : 发芽后不久即显症 , 严重的未出土即病死。一般出土后 3~4 天显症 , 病株幼苗胚茎变褐 , 尤其接近地面处很明显 , 后茎基部主溢缩 , 引致猝倒。叶片染病 : 初生褐色小斑 , 后扩大成黄褐色圆形小斑和大斑 , 小的直径 2~3mm, 大的 1~2cm, 斑上具同心轮纹和小黑点 , 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块根染病 : 从根头向下腐烂 , 致根部变黑 , 表面呈干燥云纹状 , 后出现灰黑色小粒点 , 排列不规则。
病原 Phoma betae Frank, 称甜菜茎点霉 , 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性态为 Pleospora betae, 称甜菜格孢腔菌 , 属子囊菌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 , 暗褐色 , 埋生在表皮下 , 内含很多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成熟后从顶端孔口逸出。分生孢子单胞 , 无色 , 圆或椭圆形 , 大小 4~6 × 3~4 μ m。在自然条件下和培养基上均能产生厚垣孢子。厚垣孢子圆形 , 无色 , 具厚壁。病菌生育适温 27℃ 左右。分生孢子器形成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 23~25℃ , 最高 33~35℃ , 最低 2~4℃ , 适宜相对湿度 95%~100%, 适宜 pH6.5~7 。该菌在土壤中可存活 8 个月。种子上的病菌干燥条件下可存活 2 年。 1℃经 2~12 小时处理 , 仅有个别孢子萌发 ; O ℃处理 2 小时、1℃处理 24 小时、 38 ℃经 50 分钟 , 孢子均不能萌发。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越冬 , 翌年先侵入幼苗形成黑脚。潮湿条件下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逸出分生孢子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 , 进行再侵染。开始侵染老叶 , 采种株收获后侵入根部的引起根部发病或腐烂。收获时 , 切去顶叶过低或沿叶柄基部割断造成的伤口是病菌侵入重要途径。 苗期田间幼苗黑脚病发生适温 19 ℃。土壤干燥易发病。此外 , 施肥不当 , 生长衰弱 , 土壤偏碱等发病重。成株期湿度大易发生蛇眼病。贮藏期窖温高于 4 ℃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法 (1) 选用无病种子。必要时进行种子消毒或用 52 ℃温水浸种60 分钟。适当增加播种量。 (2) 选用无病采种株。根部患病株繁殖的种子带菌率很高 , 因此一定要选用无病采种株。 (3) 加强栽培管理。有条件的每 667m2 施硼砂 0.1~0.6kg, 可提高抗病性。 (4) 发病初期喷洒 30% 氧氯化铜悬浮剂 800 倍液或 30% 碱式硫酸铜悬浮剂 400 倍液、 47% 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12% 绿乳铜乳油600 倍液、 40% 多?硫悬浮剂 500 倍液、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每 667m2 喷对好的药液 50L, 连防 2~3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