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洋葱小菌核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Onion Sclerotinia r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葱叶杯菌 |
病原学名: | Ciborinia allii (Sawada) L. M. Kohn、 Sclerotinia allii Sawada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盘菌纲柔膜菌目,叶杯菌属,葱叶杯菌 |
病原介绍: | 菌核形成于寄主表皮下 , 片状至不规则形或近椭圆形 , 萌发时产生 4~5 个子囊盘。子囊筒状 , 大小 184~212 × 12~18μm , 内含 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椭圆形 , 单胞 , 无色 , 大小 17~21 × 7~11μm。病菌发育适温 25 ℃。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花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初时仅叶或花梗先端变色 , 逐渐向下扩展 , 致葱株局部或全 部枯死 , 仅残留新叶。剥开病叶 , 里面产生白色棉絮状气生菌丝 , 病部表皮下散生黄褐色或黑色小菌核 , 大小 0.5~7mm。 |
发病规律: |
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 春秋两季形成子囊盘 , 产生子囊 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弹射传播或直接产生菌丝进行传播蔓延。气温 14 ℃ , 高湿或雨季易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 集中深埋或烧毁。 (2) 与非葱类作物实行 2~3 年轮作。(3) 雨后及时排水、降低湿度。 (4) 发病初期喷洒 25% 咪鲜胺乳油 1000 倍液或 40% 嘧霉胺 ( 施佳乐 ) 悬浮剂 1000 倍液、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 井冈霉素水剂 500~1000 倍液 , 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花梗。初时仅叶或花梗先端变色 , 逐渐向下扩展 , 致葱株局部或全 部枯死 , 仅残留新叶。剥开病叶 , 里面产生白色棉絮状气生菌丝 , 病部表皮下散生黄褐色或黑色小菌核 , 大小 0.5~7mm。
病原 Ciborinia allii (Sawada) L. M. Kohn, 称葱叶杯菌。异名 Sclerotinia allii Sawada, 旧称大蒜核盘菌 , 属子囊菌门真菌。菌核形成于寄主表皮下 , 片状至不规则形或近椭圆形 , 萌发时产生 4~5 个子囊盘。子囊筒状 , 大小 184~212 × 12~18μm , 内含 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椭圆形 , 单胞 , 无色 , 大小 17~21 × 7~11μm。病菌发育适温 25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 春秋两季形成子囊盘 , 产生子囊 孢子。子囊孢子借气流弹射传播或直接产生菌丝进行传播蔓延。气温 14 ℃ , 高湿或雨季易发病。
无公害防治法 (1)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 集中深埋或烧毁。 (2) 与非葱类作物实行 2~3 年轮作。(3) 雨后及时排水、降低湿度。 (4) 发病初期喷洒 25% 咪鲜胺乳油 1000 倍液或 40% 嘧霉胺 ( 施佳乐 ) 悬浮剂 1000 倍液、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5% 井冈霉素水剂 500~1000 倍液 , 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