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洋葱锈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Onion rus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葱柄锈菌 |
病原学名: | Puccinia allii (DC.) Rudolphi、 P. porri (Saw.) Winter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担子菌门冬孢纲锈菌目,柄锈菌属,葱柄锈菌 |
病原介绍: | 夏孢子椭圆形至圆形 , 淡褐色 , 大小19.2~32×16~25.9μm,以28.8×23.4μm 居多,壁有微刺 , 发芽孔分散 , 不明显。冬孢子堆生于叶两面。黑色至黑褐色 ; 冬孢子长筒形 , 顶斜尖 , 或一头稍高 , 壁厚 2 μm , 双胞 , 分隔处稍缆 , 个别冬孢子单胞顶端厚 2~12 μm , 柄长 15~33μm , 易脱落。大小 42~70 × 26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花、茎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发病初期表皮上产出椭圆形稍隆起的橙黄色疱斑 , 后表皮破裂向外翻 , 散出橙黄色粉末 , 即病菌夏孢子堆及夏孢子。秋后痛斑变为黑褐色 , 破裂时散出暗褐色粉未 , 即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
发病规律: |
北方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 南方则以夏孢子在葱、蒜、韭菜等寄主上辗转为害 , 或在活体上越冬 , 翌年夏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夏孢子萌发后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侵入 , 萌发适温 9~18 ℃ , 高于 24 ℃萌发率明显下降 , 潜育期 10 天左右。气温低的年份、肥料不足及生长不良株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施足有机肥 , 增施磷钾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2) 发病初期喷洒 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或 50% 萎锈灵乳油 700 ~8 00 倍液、 25% 敌力脱乳油 2000 倍液 , 隔 10 天左右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使用三唑酮采收前 7~10 天停止用药。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花梗及绿色茎部。发病初期表皮上产出椭圆形稍隆起的橙黄色疱斑 , 后表皮破裂向外翻 , 散出橙黄色粉末 , 即病菌夏孢子堆及夏孢子。秋后痛斑变为黑褐色 , 破裂时散出暗褐色粉未 , 即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病原 Puccinia allii (DC.) Rudolphi , 称葱柄锈菌 , 异名 P. porri (Saw.) Winter, 称香葱柄锈菌 , 均属担子菌门真菌。形态特征同韭菜锈病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北方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 南方则以夏孢子在葱、蒜、韭菜等寄主上辗转为害 , 或在活体上越冬 , 翌年夏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夏孢子萌发后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侵入 , 萌发适温 9~18 ℃ , 高于 24 ℃萌发率明显下降 , 潜育期 10 天左右。气温低的年份、肥料不足及生长不良株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法 (1) 施足有机肥 , 增施磷钾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2) 发病初期喷洒 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或 50% 萎锈灵乳油 700 ~8 00 倍液、 25% 敌力脱乳油 2000 倍液 , 隔 10 天左右 1 次 , 连续防治 2~3 次。使用三唑酮采收前 7~10 天停止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