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水仙褐斑病 |
病害别名: | 水仙叶枯病 |
病害英文名: |
Chinese narcissus Stagonospora leaf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水仙壳多孢 |
病原学名: | Stagonospora curtisii Sacc.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壳多孢属,水仙壳多孢 |
病原介绍: | 在PDA培养基上, 菌落圆形, 边缘整齐, 呈两种形态。一种菌落背面红褐色, 正面桔红色, 菌落平铺似平绒状。另一种菌落背面墨绿色 , 正面菌丝蓬松 , 中间隆起 , 灰褐色 , 培养 4~5天后 , 菌落上出现乳红色的分生孢子粘液。分生孢子器扁球形, 埋生在表皮下, 大小120~180 μm, 顶部开口。 分生孢子梗短圆柱形至棒状, 从分生孢子器底层细胞上长出, 产孢细胞瓶梗状。分生孢子圆柱形至长椭圆形 , 大小18.9~27 × 6~7.9( μm), 无色 , 有隔膜 1~3 个 , 初不明显, 萌发时才明显 , 分隔处略缢缩或无, 含多个大油球。分生孢子萌发时, 多从两端或中间长出芽管。 分生孢子在清水中可萌发, 加入1% 葡萄糖可促其萌发, 萌发温限15~30 ℃, 适温为20~28℃ ,25 ℃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40℃ , 适温为25~35 ℃ ,28 ℃最适。 菌丝生长pH4~11, 适宜pH为pH6~9,最适为pH7。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水仙 |
寄主英文名: | polyanthus narcissus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叶尖或叶面生点状或长圆形褐色或红褐色病斑,外围具黄色晕圈,病斑常融合成细长型条状斑,后期病斑破裂,湿度大时生出深褐色小点。 |
发病规律: |
病菌在鳞茎或外层纸状鳞片上或病叶或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借水传播,第1次侵染常发生在11月中下旬,翌年3月中下旬进行再侵染,4~5月进入发病高峰。5月上旬叶片枯死。种植过密,排水不良易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进行2年以上轮作。(2)种植前1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2小时。(3)11月中旬及翌年3月中旬及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福?异菌(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水仙 学名 Narcissus tazetta L.var.chinensis Roem.别名雅葱、天葱。属石蒜科多年生鳞茎植物。鳞茎可入药,具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效。也是观赏花卉。分布在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安徽、云南等省。
症状 又称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叶尖或叶面生点状或长圆形褐色或红褐色病斑,外围具黄色晕圈,病斑常融合成细长型条状斑,后期病斑破裂,湿度大时生出深褐色小点。
病原 Stagonospora curtisii (Berk.)Sacc.称水仙壳多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大小140~180(μ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圆筒形,大小19~27×6~8(μm),有1~3个隔膜,分隔处缢缩,含有大油球。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鳞茎或外层纸状鳞片上或病叶或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借水传播,第1次侵染常发生在11月中下旬,翌年3月中下旬进行再侵染,4~5月进入发病高峰。5月上旬叶片枯死。种植过密,排水不良易发病。
防治方法 (1)进行2年以上轮作。(2)种植前1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2小时。(3)11月中旬及翌年3月中旬及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福?异菌(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