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围小丛壳 |
病原学名: |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目,小丛壳属,围小丛壳 |
病原介绍: | 子囊壳多生在叶背 , 单生球形 , 深褐色至黑色 , 大小 65~209 μm 。子囊棍棒形 , 平行排列在子囊壳内 , 子囊间无侧丝 , 大小 24~42 × 10~24(μm)。 子囊内含子囊孢子 8 个 , 单胞无色 ,5~13 × 4~8(μm), 子囊孢子萌发也产生附着孢。 |
病原中文名: | 胶孢炭疽菌 |
病原学名: |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黑盘孢目,刺盘孢属,胶孢炭疽菌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盘初埋生在寄主表皮下,后外露,湿度大时,涌出揣红色分生孢子团,分生孢子盘一般不产生刚毛,分生孢子梗不分隔呈栅状排列,无色,圆柱形,大小10~20×1.5~2.5(μm)。分生孢子圆筒形,稍弯,无色,单胞,大小12~20×4~7(μm),常具油球1~3个。 |
|
病害症状: |
叶片上病斑圆形至近圆形 , 褐色 , 中央色淡 , 与黑斑病初期的病斑不易区别 , 后期 , 上生许多小黑点 ,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发生多时病斑密布 , 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 ; 茎上病斑近椭圆形, 暗褐色 , 亦生许多小黑点 , 从而全株枯死。 4~8 月发生 , 为害较重。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叶片上病斑圆形至近圆形 , 褐色 , 中央色淡 , 与黑斑病初期的病斑不易区别 , 后期 , 上生许多小黑点 ,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发生多时病斑密布 , 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 ; 茎上病斑近椭圆形, 暗褐色 , 亦生许多小黑点 , 从而全株枯死。 4~8 月发生 , 为害较重。
病原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oides (Penz.) Sacc. 称胶孢炭疽菌 , 异名Gloeosporium nelumbii Tassi, 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性态为 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 称围小丛壳,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囊壳近球形 , 基部埋在子座中 , 散生 , 喙明显 , 孔口处暗褐色 , 大小 180~190× 132~144( μm); 子囊棍棒形 , 单层壁 , 内含 8 个子囊孢子 , 大小 48~77 × 7~12( μm), 未见侧丝; 子囊孢子单行排列 , 无色单胞 , 长椭圆形至纺锤形 , 直或微弯, 大小 15~26 × 4.8( μm)。 分生孢子盘圆形至扁圆形, 黑褐色 , 大小 90~250 μm, 分生孢子梗短, 密集。产孢细胞瓶状 , 分生孢子单胞无色 , 短圆柱形至近椭圆形 , 有的一端略小 , 大小 5.63~11.25 × 2.25~5.0( μm), 多数孢子具油球 2 个 , 少数 3 个 , 刚毛少见。附着胞初无色 , 后变褐色 , 近圆形 , 个别不规则。 分生孢子在 10~35 ℃萌发 ;20~28 ℃发芽势强 , 孢子萌发最适相对湿度为 100%, 适应 pH3~11,pH4~8 发芽率高 , 51 ℃经 10 分钟致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 , 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 借气流或风雨传播蔓延。高温多雨尤其暴风雨频繁的年份或季节易发病; 连作地或荷花过密通透性差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注意田间卫生 , 收获时或生长季节收集病残物深埋烧掉。 (2) 重病地实行轮作。 (3) 合理密植 , 管好水肥。 (4) 发病初期喷洒 50% 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 800倍液或 25% 炭特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 25% 使百克乳油 800倍液、 80% 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2% 抗霉菌素 120 水剂 200倍液、 2% 武夷菌素 (BO-10) 水剂 150 倍液 , 隔 7~10 天 1 次 , 连续防治 2~ 3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