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桑卷叶枯病

作者:桑树 来源:不详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桑卷叶枯病
病害别名: 桑叶枯病
病害英文名: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桑单胞枝霉
病原学名:Hormodendrum mori Yendo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单孢枝霉属,桑单胞枝霉
病原介绍:分生孢子梗鼠褐色,初单条,后形成丛梗,大小235~290×5~7(μm),具隔膜6~10个,丛梗的顶端或隔膜外,分枝长出数个细长细胞,多为单胞,具隔膜1~3个。分生孢子梗顶端与这种细胞之间明显收缩。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至柠檬形,暗褐色,从各个细长细胞的顶端长出。大小6~10×4~6(μm)。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桑树
寄主英文名:white mulberry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病害症状: 春季嫩叶发病时,桑叶边缘现深褐色连片大病斑,后随叶片生长发育,叶身向叶正面卷缩。夏秋发病时,枝条顶端叶片的叶尖和附近叶缘褐变,逐渐扩展致叶片的前半部出现黄褐色大病斑;下部叶片受害,叶脉间及叶缘产生梭形大斑,病健部分界明显。干燥时病斑裂开,吸水后易烂腐。病叶易脱落或干枯。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暗蓝褐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年春暖后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桑叶上,引起初侵染,发病后不断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江苏、浙江一带每年4~10月发病,尤其夏秋高温多湿易流行。该菌在萌发和入侵桑叶时不能缺水,但侵入后即使天气干燥也可产生大病斑。阴雨条件下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该病大流行。天气干燥时孢子形成少,该病处于停滞状态。品种间感病性差异明显:团头荷叶白、剪刀桑、红顶桑、荷叶白易感病;育2号、新一之濑较抗病。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晚秋落叶后,及时收集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2)合理密植,造度采叶,保持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3)发病初期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夏伐后喷洒波美40~50石硫合剂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树体消毒。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又称桑叶枯病。辽宁、内蒙古、山东、四川、江苏、浙江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桑叶。春季嫩叶发病时,桑叶边缘现深褐色连片大病斑,后随叶片生长发育,叶身向叶正面卷缩。夏秋发病时,枝条顶端叶片的叶尖和附近叶缘褐变,逐渐扩展致叶片的前半部出现黄褐色大病斑;下部叶片受害,叶脉间及叶缘产生梭形大斑,病健部分界明显。干燥时病斑裂开,吸水后易烂腐。病叶易脱落或干枯。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暗蓝褐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Hormodendrum mori Yendo 称桑单胞枝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鼠褐色,初单条,后形成丛梗,大小235~290×5~7(μm),具隔膜6~10个,丛梗的顶端或隔膜外,分枝长出数个细长细胞,多为单胞,具隔膜1~3个。分生孢子梗顶端与这种细胞之间明显收缩。分生孢子单胞,椭圆形至柠檬形,暗褐色,从各个细长细胞的顶端长出。大小6~10×4~6(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年春暖后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桑叶上,引起初侵染,发病后不断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江苏、浙江一带每年4~10月发病,尤其夏秋高温多湿易流行。该菌在萌发和入侵桑叶时不能缺水,但侵入后即使天气干燥也可产生大病斑。阴雨条件下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该病大流行。天气干燥时孢子形成少,该病处于停滞状态。品种间感病性差异明显:团头荷叶白、剪刀桑、红顶桑、荷叶白易感病;育2号、新一之濑较抗病。 防治方法  (1)晚秋落叶后,及时收集病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菌源。(2)合理密植,造度采叶,保持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3)发病初期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夏伐后喷洒波美40~50石硫合剂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树体消毒。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桑里白粉病

下一篇:桑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