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症状: |
初发病时,未展开的叶子先行枯萎,浅灰褐色,后下垂,从基部倒折,病菌从嫩叶基部扩展到芽的幼嫩组织,造成幼芽枯死腐烂,植株停止生长,严重时整个树冠死亡。中央未展开的嫩叶基部组织变褐腐烂,散发出臭味,已展开的嫩叶基部常呈灰绿色水渍状,病斑上长出白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
防治办法: |
(1)精心养护。提倡采用滴灌,灌水不宜过多,摆放密度适当,保持通风透光,严防湿气滞留。发现病部及时剪除,集中处理。(2)低温雨季来临时喷洒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沈阳化工研究院)、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1:100倍式波尔多液,隔10天1次,连防3~4次。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幼芽和嫩叶,初发病时,未展开的叶子先行枯萎,浅灰褐色,后下垂,从基部倒折,病菌从嫩叶基部扩展到芽的幼嫩组织,造成幼芽枯死腐烂,植株停止生长,严重时整个树冠死亡。中央未展开的嫩叶基部组织变褐腐烂,散发出臭味,已展开的嫩叶基部常呈灰绿色水渍状,病斑上长出白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该病是为害棕榈科植物最严重的病害。
病原Phytophthora palmivora (Butler) Butler称棕榈疫霉,属卵菌。孢子囊多为倒梨形或近球形,少数椭圆形,大小43~83×28~44(μm),有1乳突,多明显,厚约5μm孢子囊脱落,有短柄,柄长小于5μm。厚垣孢子球形,顶生或间生,异宗配合。藏卵器球形,大小20~29μm。雄器下位。除为害散尾葵外,还为害棕竹、鱼尾葵、大王椰子、假槟掷、椰子等棕榈科植物及凤梨、无花果、芋、咖啡、枇杷、芒果、冬青卫矛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芽叶及根部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雨水或灌溉水及淋水溅射传播。多雨年份、多雨季节或雨日多,气温20~25℃,相对湿度高于90%湿气滞留时间长易发病。内陆常比沿海地区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精心养护。提倡采用滴灌,灌水不宜过多,摆放密度适当,保持通风透光,严防湿气滞留。发现病部及时剪除,集中处理。(2)低温雨季来临时喷洒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沈阳化工研究院)、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1:100倍式波尔多液,隔10天1次,连防3~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