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桑白粉病 |
病害别名: | 桑里白粉病 、 桑白背病 |
病害英文名: |
Mulberry powdery mildew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球针壳菌 |
病原学名: | Phyllactinia corylea(Pers.)Karst.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球针壳属,球针壳菌 |
病原介绍: | 分生袍子梗从营养菌丝体的垂直方向长出,无色细长,大小为167~236μm×5~8μm,有3~4个隔膜,顶端膨大后分割作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短棍棒状,大小为66~86μmxl9~26μm。成熟后即从分生孢子梗脱离,不连成链状。当分生孢子盛产时,霉斑表面即呈现粉状物。秋后再在叶背霉斑上出现黄色至黑褐色的小颗粒状闭囊壳。从闭囊壳的赤道部呈辐射状长出附属丝,附属丝无色,针状,基部膨大如球。附属丝大小为219~315μm × 7.5~10μm。闭囊壳内含子囊多个,子囊抱子单脑,椭圆形,无色,有时略带淡黄色。 |
病原中文名: | 球针壳属 |
病原学名: | Phyllactinia corylea(Pers.)Karst.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球针壳属 |
病原介绍: | 分生袍子梗从营养菌丝体的垂直方向长出,无色细长,大小为167~236μm×5~8μm,有3~4个隔膜,顶端膨大后分割作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短棍棒状,大小为66~86μmxl9~26μm。成熟后即从分生孢子梗脱离,不连成链状。当分生孢子盛产时,霉斑表面即呈现粉状物。秋后再在叶背霉斑上出现黄色至黑褐色的小颗粒状闭囊壳。从闭囊壳的赤道部呈辐射状长出附属丝,附属丝无色,针状,基部膨大如球。附属丝大小为219~315μm × 7.5~10μm。闭囊壳内含子囊多个,子囊抱子单脑,椭圆形,无色,有时略带淡黄色。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桑树 |
寄主英文名: | white mulberry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片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在桑叶背面,开始散生白色细小霉斑,逐渐扩大,并常连成一片,终至布满叶背。霉斑表面呈粉状,是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至后期,在白色霉层上出现黄色小颗粒,并逐渐增多,由黄转为黑色。此种颗粒是子囊菌的闭囊壳。与病斑相应处的叶表,则可见到微黄乃至淡黄褐色的斑块。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闭囊壳附在树枝、树干上越冬。第2年当条件适宜时散出子囊孢子,飞散至桑叶上引起初次侵染,形成新的霉斑,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到深秋再产生闭囊壳越冬。病菌最适于发芽的温度为22~24℃,相对湿度70%~80%。当一批分生孢子脱落后,每隔3~5小时又可再产生一批。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加强培肥管理,合理用叶:注意施足夏肥,早施追肥,特别是注意配施钾肥;久旱不雨,应抗旱。秋季摘叶时,注意自下向上,分批采摘,防止桑叶老化。并使桑园通风透光,改善环境条件。 2.药剂防治:(1)3月上、中旬喷洒90%五氯酚钠1:100倍液,杀死子囊泡子;(2)夏、秋两季发病期间,可哆洒50%托布律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次;(3)发病初期,全面喷洒2%硫酸钾或5%多硫化钡液,可控制病情发展。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中文名称:桑白粉病 别名:桑里白粉病、桑白背病
英文名称: 病原学名:Phyllactinia corylea(Pers.)Karst.
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球针壳菌
症状:
在桑叶背面,开始散生白色细小霉斑,逐渐扩大,并常连成一片,终至布满叶背。霉斑表面呈粉状,是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至后期,在白色霉层上出现黄色小颗粒,并逐渐增多,由黄转为黑色。此种颗粒是子囊菌的闭囊壳。与病斑相应处的叶表,则可见到微黄乃至淡黄褐色的斑块。
发病部位:叶片
病原菌:
分生袍子梗从营养菌丝体的垂直方向长出,无色细长,大小为167~236μm×5~8μm,有3~4个隔膜,顶端膨大后分割作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短棍棒状,大小为66~86μmxl9~26μm。成熟后即从分生孢子梗脱离,不连成链状。当分生孢子盛产时,霉斑表面即呈现粉状物。秋后再在叶背霉斑上出现黄色至黑褐色的小颗粒状闭囊壳。从闭囊壳的赤道部呈辐射状长出附属丝,附属丝无色,针状,基部膨大如球。附属丝大小为219~315μm × 7.5~10μm。闭囊壳内含子囊多个,子囊抱子单脑,椭圆形,无色,有时略带淡黄色。
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附在树枝、树干上越冬。第2年当条件适宜时散出子囊孢子,飞散至桑叶上引起初次侵染,形成新的霉斑,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到深秋再产生闭囊壳越冬。病菌最适于发芽的温度为22~24℃,相对湿度70%~80%。当一批分生孢子脱落后,每隔3~5小时又可再产生一批。
防治方法:
1.加强培肥管理,合理用叶:注意施足夏肥,早施追肥,特别是注意配施钾肥;久旱不雨,应抗旱。秋季摘叶时,注意自下向上,分批采摘,防止桑叶老化。并使桑园通风透光,改善环境条件。
2.药剂防治:(1)3月上、中旬喷洒90%五氯酚钠1:100倍液,杀死子囊泡子;(2)夏、秋两季发病期间,可哆洒50%托布律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次;(3)发病初期,全面喷洒2%硫酸钾或5%多硫化钡液,可控制病情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