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桑白绢病

作者:桑树 来源:Mulberry southern blight 发表时间:2007-07-1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桑白绢病
病害别名: 桑缩叶细菌病 、 桑疫病 、 烂头病
病害英文名: Mulberry southern bligh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齐整小核菌
病原学名:Sclerotium rolfsii Sacc.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无孢目,小核菌属,齐整小核菌
病原介绍:菌核球形至椭形,大小0.5-1mm,易脱,表面平滑且有光泽。菌核内部灰白色,紧密,细胞呈多角球形,大小6-8μm,边缘细胞褐色,不规则,多较小。子实层密集成层,白色;担子棍棒状,顶生小梗4个,其上生担孢子。担孢子球形至洋梨形,无色,大小4.5-6.7×3.5-4.5(μm)。
病原中文名:罗耳阿太菌
病原学名:Athelia rolfsii (Curzi) Tu. & Kimbrough
分类地位: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纲非褶菌目,阿太菌属,罗耳阿太菌
病原介绍:菌丝无色,具隔膜。菌核由菌丝构成,外层为皮层,内部由拟薄壁组织及中心部疏松组织构成,初白色,紧贴于寄主上,老熟后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5-3mm。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子无色,单胞,棍棒状,大小16×6.6(μm),小梗顶端着生单胞无色的担孢子。
病原图: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桑树
寄主英文名:white mulberry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病害症状: 受害苗木或插条多在近地面的茎部表皮上现浅褐色至褐色或深褐色斑点,且在病部生出白色绢丝状菌丝,菌丝呈辐射状扩展,严重时覆盖病部,后菌丝纠结在一起形成茶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小菌核形成后,白色菌丝逐渐消失,此间病部皮层溃烂,易剥离,丝状纤维露出,病叶变黄、凋萎,严重的全株枯死。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地表或含有病残物的肥料中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从菌核中长出菌丝侵染桑苗茎基部,后病部又长出菌丝沿土缝或土隙匍匐蔓延至邻近植株或病健株直接接触进行再侵染。发病造温为30~35℃。该病在南方桑树栽培区易发病。生产中用塑料薄膜保温保湿的沙藏预措插条易发病。苗圃地连作的发病重。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选择高燥地块繁殖桑树苗术。(2)采用干净的河边沙预措插条能减少或控制其发病。(3)药剂消毒,用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将沙喷湿喷透,再用塑料薄膜盖7~8天进行沙藏预处理插条;也可把沙藏后的插条用上述杀菌剂浸泡20~30分钟,都能减少白绢病的发生。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桑树苗木和沙藏预措期间的插条及苗圃的幼苗。受害苗木或插条多在近地面的茎部表皮上现浅褐色至褐色或深褐色斑点,且在病部生出白色绢丝状菌丝,菌丝呈辐射状扩展,严重时覆盖病部,后菌丝纠结在一起形成茶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小菌核形成后,白色菌丝逐渐消失,此间病部皮层溃烂,易剥离,丝状纤维露出,病叶变黄、凋萎,严重的全株枯死。 病原  Sclerotium rolfsii  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Athelia rolfsii (Curzi)Tu. & Kimbrough.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体白色,茂盛,呈辐射状扩展;菌丝粗2~8(μm),分枝不成直角,具隔膜。菌核初为乳白色,后变浅黄色至茶褐色或棕褐色,球形至卵圆形,大小1~2(m),表面光滑有光泽。菌核的层细胞组成,外层棕褐色,表皮层下为假薄壁组织,中间为疏丝组织。菌核不与菌丝联结,很易脱落。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核在地表或含有病残物的肥料中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从菌核中长出菌丝侵染桑苗茎基部,后病部又长出菌丝沿土缝或土隙匍匐蔓延至邻近植株或病健株直接接触进行再侵染。发病造温为30~35℃。该病在南方桑树栽培区易发病。生产中用塑料薄膜保温保湿的沙藏预措插条易发病。苗圃地连作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择高燥地块繁殖桑树苗术。(2)采用干净的河边沙预措插条能减少或控制其发病。(3)药剂消毒,用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将沙喷湿喷透,再用塑料薄膜盖7~8天进行沙藏预处理插条;也可把沙藏后的插条用上述杀菌剂浸泡20~30分钟,都能减少白绢病的发生。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桑赤锈病

下一篇:桑白粉病